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截至12月中旬,全市农村低保、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医疗救助、五保供养及敬老院建设、社会养老服务和农房保险等6项民生工程,已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从数字增长上看,困难群众得到更多保障、更多实惠。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保障标准均提高10%以上。截止10月底,全市城市低保对象5.65万人,覆盖面5%,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418.82元(不含宿松县,下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发放资金1.84亿元,其中市城区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420元,比上年度提高了16.67%。全市农村低保对象22.3万人,覆盖面为4.4%,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年2347元,发放资金3.3亿元,其中市城区每人每年2400元,比上年度提高了14.29%。全市农村五保对象4.56万人,其中集中供养1.58万人,集中供养率为34.65%。分散供养平均水平为每人每月167.9元、集中供养平均水平为每人每月281元,已累计发放五保供养资金近1亿元。
同时,医疗救助23.98万人次,共支出资金6478.05万元。临时救助3954户次,投入救助资金384.8万元。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804人次,投入救助资金486.5万元。孤儿生活保障2732人,发放资金1850.4万元。今年我市在桐城、潜山、岳西、太湖和宿松5县(市)开展了农房保险试点工作,共有72.65万户农户参保,1164.45万元保费全部由财政负担,此举大大提高了我市受灾群众的抗灾恢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