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敬佩的是我们的人民群众。”采访中,一位征迁干部感叹说。
那一条条贯通城市南北的大道,那正建筑起一幢幢高楼的工地,曾经,都是他们世世代代生活着的家。他们收拾起家当,搬离故土,拆家迁居,克服拆迁期间生活工作上的诸多不便,一切只为了这个城市更加美好。
他们中,有的带头拆迁,还宣传发动邻居搬迁;有的在认证、批复、补偿款都不到位的情况下,签下协议、完成搬迁;还有的舍弃自身利益,成全他人······
一幕幕的感人故事汇成了一股股正能量。
正是有了他们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大义,才换来了今天大宜城城市建设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领头雁”熔化征迁“铁板”
动迁,拆到哪里,如果群众相互观望,谁都不愿意第一个拆,那这个地方就成了“铁板一块”,想要攻破,绝非易事。这个时候,“领头雁”的出现就至关重要。
在大观区海口镇S332皖河大桥段征迁项目中,因为对政策不了解,河港社区东风组30多拆迁户就是这样“铁板一块”,征迁组半个月下来一户都没有说服,而“领头雁”李德毛动笔签下第一份协议,打破这一僵局。
“修桥对大家都有利,为什么不拆?”李德毛磨破了嘴皮,首先做通的是自己家里人的思想工作。“反正政策都一样,晚签不如早签。”签下协议后,他又去做邻居的工作。一周内,东风组的所有拆迁户全部签下协议。
潜江路三期征迁项目,在宜秀区白泽湖乡范围内,有27家企业被纳入到征迁范围。这些企业大多是2008年政府招商引资的中小企业。
“企业老板一辈子的心血都在这,新建的厂房,一下子拆除,对生产造成的影响短期内不可能恢复,任谁都会不情愿。”在征迁之初,征迁组就意识到这一难度,即便是政府想方设法为企业寻找过渡厂房,企业还是不愿拆。
黄泽祥的扬子工贸有限公司也在征迁范围内,作为安庆市生产加工小企业联合会的会长,黄泽祥不但自己带头签了协议,而且组织企业老板召开4次座谈会,帮助政府协调征迁事宜。
“路修好了,环境变好了,城市有了更大的发展,我们企业才有更长远的发展。”在黄泽祥的努力下,20多家企业在1个月之内陆续完成签约和搬迁,而且没有出现一家企业聚众闹事。
无情理的猜疑与有情化的支持
1月26日上午,迎江区长风乡财政所,高松村的村民吴召能和同村的其他16个拆迁户一起,用手里的拆迁证拿到了自己的补偿款,至此,电厂二期500kv输电线路项目在该村的998万元拆迁款全部发放到位。
然而,两个多月以前,村民们的房屋就已经被拆迁。
“补偿款没有到位,就让我们搬家,把我们的房子拆了,至少也得等过完年再拆,感觉政府很无情理。”吴召能告诉记者,一开始,村民们都有这样的猜疑。
但电厂二期项目建设一天都不能耽搁,塔基建到哪,房屋就要提前拆到哪。考虑到大局利益,村民们只拿着一张拆迁证,搬了家。
“我相信政府,我们都相信。”拆迁户何文炳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对政府绝对的信任就是他们所有的保障。
城市发展大提速,要求征地拆迁加速度。政府有“速拆”的计划,但老百姓也有“延期”的诉求。群众有“无情理”的猜疑,实践中却有“有情化”的支持。
单单一个电厂二期项目,这样的例子就不胜枚举:
当征迁组到宜秀区白泽湖乡芭茅村的胡秀冬家的时候,她的儿媳产子不足10天,正坐着月子,按照农村习俗,产妇月子里严禁离家出乎,新生儿患有黄疸更不能随意移动。但为了项目建设,房屋必须拆迁,胡秀冬一家最终同意移住在征迁组帮其租的宾馆。
得知拆迁时间紧后,虽然还没有完成户口认证,宜秀区五横乡月公社区程五九主动提出先拆房、后补偿。“相信政府不会让老百姓吃亏”程五九说。
舍己让人不让政府为难
在宜秀区采访时,记者听说了拆迁户江小凤和刘双根的故事。
家住宜秀区白泽湖乡独秀社区江小凤家庭情况比较特殊。江小凤和丈夫胡小牛是汪中平的继子,汪中平还有老伴和一个生子汪磊,一家5口居住在一起。汪中平老人常年生病,老伴又有车祸后遗症,行动不方便,整个家庭由胡小牛夫妇照顾,而499.81㎡的房屋也几乎是胡小牛夫妇辛苦建起的。
潜江路三期征迁涉及她家的房子。
汪中平不愿拆迁,除非在户型分配上江小凤给汪磊60㎡的产权调换面积。但按照政策认证户口,汪磊属在校学生仅享有40㎡的房屋产权调换面积。
拆不拆?怎么拆?征迁组多次上门协调,始终没有结果。
“我愿意将60㎡的产权调换面积让给弟弟,把房子拆了吧。”江小凤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又让人吃惊的决定。
问其原因。她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政府修路是好事,我不想让政府为难。”
杨桥镇溪安村青年组的刘双根,是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种养大户,也是电厂二期项目征迁涉及杨桥镇房屋拆迁面积最多的拆迁户。
征迁中,除了自家居住房屋以外,刘双根400余㎡养殖用房和堆放插秧机、放耕机等大型农业生产用具的生产用房都是在本次拆迁范围之内。
48号塔基建设动工时,恰好需要拆除其堆放农业生产工具的生产用房。这时,正是大户收割最繁忙的时候。为确保工程正常施工,刘双根主动将插秧机、放耕机移出,自行将生产用房房屋进行了拆除。
“不能给重点工程挡道。”刘双根说。
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停放。刘双根的这些生产机械至今仍停放在露天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