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社会快讯 >

新春记者行:大年夜里话发展

  一边是热闹播放的春晚,一边是兴趣盎然的探讨。2月18日晚,农历大年夜,宿松县下仓镇九城村六屋村民组村民沈金武家正厅内,村民沈金武、杨庆文、石宣亮三人你一言我一语,畅谈该村发展。

  “外面漂着总不是个事,父母小孩都在老家,终归得回来发展。”村民杨庆文说。杨庆文是上世纪90年代初外出务工的农民,现在在浙江杭州办了一家小型服装厂,年纯收入超过40万元。

  “我同意你的观点,我也想回乡发展,承包点土地,当个农场主。可以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彼此照应。”村民沈金武说。与杨庆文一样,沈金武也是上世纪90年代初外出务工的农民,现在在浙江杭州做家具生意。

  “我不赞同你俩的观点,你们会种点地,但是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哪还有会种田的?回乡?靠什么吃饭?”村民石宣亮反对地说到。

  石宣亮1990年出生,高中毕业后就去了浙江温州打工,目前在温州从事油品生意,他的两个小孩在老家由父母抚养。

  “农业劳动力断代问题已经凸显,90后出生的农民基本上不会种地、也不愿种地,00后就更不要说了。你们大多数人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务工,基本上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网上说是嫩脚杆踏不实烂田坎。后些年,等我们父母一辈的人老了,我们村就彻底没有人种地了。”"杨庆文说到。

  “流转啊、承包啊,你不是在外面小有成就吗?回乡投资当个农场主。”村民沈金武对杨庆文说到。“是啊,你回乡搞承包,我跟着你干。”石宣亮接着说到。

  “搞承包?目前我们村多数土地已经流转出去了,要想再流转回来,难度很大。此外,土地流转回来后,想好了搞什么项目吗?况且,能保证每家每户都赞成我们承包吗?”杨庆文反问到。

  “项目方面,搞立体种养殖。我们村草地多、湖泊多,可以养牛、养鱼。此外,要想全村每户都赞成,最好的办好是成立合作社,将每户都吸收到合作社中,实行按股分成,提高各家积极性。”沈金武说。

  “是啊,回来大伙一起搞吧……”不知不觉中,屋外鞭炮声此起彼伏,原来是零点到了,各家纷纷庆祝新年到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