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概况 | 安庆论坛 | 跳蚤市场
安庆地区综合门户网站

安庆新“国保”:张四墩遗址

2015-3-9 16:36:30 安庆热线 来源:安庆新闻网 浏览次 【 】【打印】【关闭

  上世纪70年代,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桥办事处三义村的张四墩遗址被发现,1997年试掘。该遗址堆积两个文化层,一层大约从公元前7000—500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另一层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见证了安庆人的祖先自古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2013年3月,张四墩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果不是当地村民的指引,走进如今的遗址是看不出来的。张四墩所在的宜秀区大桥街道三义社区离主城区车程并不远,距离高速入口更是咫尺之遥,却很难找。3月4日下午,安庆晚报记者从三义村村口往里走,没有看见任何标识牌。穿过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走过一排又一排村民家门前,来到一片空旷的荒地,再趟过半人高的草丛,终于在“制高点”位置,见到遗址的真面目。

  最早的城池“四墩”:

  安庆人祖先远古生活的见证

  张四墩是安庆最早的“城池”,距今至少有4600年历史。由三义村往北,稍稍走一点路,便可以看到石塘湖。据说石塘湖伸向南端的长咀,这一带的地名,以“墩”为多,如罗盘墩、大神墩、小神墩、还有一个墩店湖;余家墩、祠墩等等。墩是“土堆”之意,还与水相关。张四墩遗址两侧是土墩,中间形成一块盆地,边上有村庄、有湖泊,然而盆地里没有一棵大树,只有各类不知名的草类聚集。虽然,这四座土墩早在百年前一次围湖筑坝中就已不是“岛”了,但在之后的两次洪水中,圩畈区平坦的地势让当地成为一片汪洋,四墩变成了四“岛”。

  张四墩遗址旁生活的村民们平日走在路上,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宝贝”。有棱角分明的石箭头,虽然只是“武器”,但确实做工精致。同时石器、陶片也不计其数,只是没有人认识它们而已,最终发现它们源于一位地理老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遗址周边还是一片湖泽,后来的安庆市博物馆文物专家蔡学愚先生当时还是一名地理老师。有一次蔡学愚在此处等待渡船时,发现了几件石器,引起了他的注意。蔡学愚对文物的敏感,让他将发现的石器拿到省文物部门去鉴定,结果竟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

  就这样,张四墩遗址发掘拉开了序幕。该遗址于1976年发现,1978年由安庆市怀宁县文物所试掘,1980年初,安庆市博物馆派人多次前往调查、采集标本,同年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队试掘。199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进行了第三次试掘,试掘出土了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铲、石球、石镰、石璜、石网坠等。陶器有鼎、釜、罐、盆、杯、网坠、纺轮等,以红陶、灰陶居多,纹饰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显示出较高的制陶技艺。根据出土器物分析,张四墩遗址大致分为两个文化层,上层为商周文化层,下层为新石器文化层。考古学家认为,该类型为继薛家岗文化之后,分布在皖西南一带又一支原始文化,称为“张四墩文化”。

  堆积两个文化层:

  分布皖西南又一支原始文化

  文史专家、《皖省首府老安庆》作者张健初告诉安庆晚报记者:“安庆人的祖先们选择依水而居,可能与捕鱼生活有关,出土的石网坠、陶网坠,便是明证。祖先们逐水而居,他们选择的这四‘岛’,有天然的护城河,之间又成掎角之势,防御功能明显,具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鲜明特点。安庆本是一座水城,南宋建城时,南、西、东三面环水,只有北向是巍巍大龙山。张四墩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是安庆人祖先远古生活的见证。”

  张四墩遗址距薛家岗遗址仅40余公里,遗址东西长约250米,南北最宽约200米,面积近30000平方米。由4个土墩以及土墩环绕的中部低地组成,平面形状呈弧边三角形,土墩高出周围地面2-4米。遗址南距长江仅8公里,东距长江也仅15公里左右,东北部为石塘湖、官桥湖、破罡湖连片水域,并与长江相接。该遗址墩上的堆积较厚,而中部平地堆积极薄。从1号墩的试掘看出,文化堆积最厚达2.7米。 `

  新石器时代文化性质比较单一,其鼎、甑、罐、鬶、豆、杯等构成了张四墩文化因素的主体,可称为张四墩下层文化,均属张四墩类型。这种类型继薛家岗文化之后,分布在皖西南一带的又一支原始文化。张四墩下层文化可分为紧密衔接的一、二两期,可视为同一文化前后发展的两个阶段。与薛家岗文化相比,张四墩类型的器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横篮纹装饰、足正面饰多道凹槽的横装扁平足或侧装扁平三角形足,是张四墩类型的器物特征。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到龙山早期阶段,该特征也流行于淮北和江淮北部地区。此外,张四墩类型出土的管状长颈捏流或卷叶流的夹砂红陶鬶,也常见于长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化晚期,并见于蒙城尉迟寺大汶口晚期文化。该遗址以鼎、甑、罐、鬶、豆、杯为主的陶器组合,体现着其与西边石家河文化的相似性。而良渚文化中晚期兴起的T形鼎足,在张四墩也有少量发现。

  堪忧的现状:

  沉睡地下

  “国保”期待“转身”

  数千年的风霜雨雪,四座土墩始终屹立在那里,等待人们揭开它们地下的秘密。可是近些年,张四墩遗址却面临着更多的威胁,即便是“国保”立碑保护后,仍然受到侵蚀。

  经过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走过一排又一排村民家门前,记者来到一片空旷的荒地。虽然早知道遗址尚未开发,难以辨识,但在现场,记者还是感受到莫名的荒芜、寂凉。寻找中,记者发现荒地周边乱葬现象十分严重,几乎连成一片,其中一些接近土墩,甚至造成土墩部分损毁。周边坏境更不乐观,垃圾遍地,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趟过半人高的草丛,记者终于在“制高点”位置,见到遗址的真面目。

  采访中,记者看到张四墩遗址处立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石碑坐落在一圆形石墩上。石墩上的水泥已经开裂,字迹也很模糊。石牌上写着“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四墩文化遗址”,1981年九月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安庆市人民政府立。另外一块黑色石碑上写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四墩文化遗址”。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安徽省人民政府立。石碑下端注明“保护范围:以遗址正中为基点,东、西各110米,南、北各5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东、西各40米,南至水塘南端,北至白泽湖。”

  如果不是矗立的这两处张四墩遗址石碑,记者无法识别这里的一切,除了石碑,剩下的便是凄凄荒草和坟茔。

  今年63岁的徐成峰老人告诉记者:“张四墩遗址保护价值以及考古价值不言而喻。在增进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建设美好乡村三方面,这一遗址也均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对于这样久远的历史遗存,应在进入村口的位置竖立标示牌,并作出相关介绍。更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张四墩遗址保护力度。”

  安庆市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任祥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张四墩遗址成为‘国保’是值得安庆自豪和骄傲的,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骄傲上,一定要把资源利用起来。”

  任祥斌说:“是否可以借鉴外地一些好的做法,建立遗址公园等,把骄傲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文物保护,应该区分不同文物性质和特点进行不同的保护。张四墩遗址是沉睡在地下的国保,如何结合遗址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是当务之急,让张四墩荒地莫荒凉。”

[责任编辑:不详]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条款 | 客服中心 | 网站招聘 | 建站服务 | 友情连接 |
Copyright 2005-2008 www.aq365.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安庆热线
Mailto:webmaster@aq365.com TEL:0556-8788365 13866602959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1.B2-20070020 皖ICP备0500067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