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又到一年清明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备受人们重视。除了扫墓祭祖,清明节还有踏青出游、放风筝、吃粑等习俗,但无论形式如何多样,缅怀先人、传承家风这一节日内涵始终没有改变。
清明扫墓是我国由来已久的普遍习俗。据《礼记》所述:“宗子在他国,庶子无庙。孔子许望墓为坛,以时祭祀。”保存祭墓仪式。后来到了唐代,开元二十年,唐玄宗下令“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沿,漫以成俗。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所以旧俗定于清明节前后要扫墓祭祖,俗称“上坟”,民间又叫作“做清明”。
在咱们安庆,清明扫墓一般在清明节之前进行,于是3月底就成了祭扫的高峰期。不过,对于一些外出务工的人来说,一年难得有机会返乡,为了工作,清明节期间通常不回乡“做清明”,但是先人的墓还是要祭扫呀,所以在正月初七之后,一些要外出务工的人便早早开始扫墓。像这样提前“做清明”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人还是在这春暖花开时节缅怀先人。
早在3月中旬,市民姚木兰就开始邀约族中人一起“做清明”。姚木兰告诉记者,她父亲的兄弟姐妹多,分散在各地,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每年清明时节就是他们一大家子相聚的日子。“扫墓祭祖、踏青出游,我们在欢乐的气氛中相聚,听族中老人给后辈讲述先人的故事,对小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教育,不忘祖先,传承家风。清明节成了我们家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姚木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