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考点烂熟于心 后期分大专题复习
安庆一中 鲍吴兵
从2016年开始,安徽省的高考重新加入了使用全国卷的大军。2017年安徽省将继续使用全国新课标I卷,较之去年,今年的理科综合物理卷的分值将维持不变,难度应该还维持在去年的水平,但命题形式将略有变化,试题考查知识的比例、考察的重难点根据新考试大纲将会有所微调。
前期复习:夯实基础考点
前期应全面系统地复习高中物理知识,以教材内容体系为主线,结合考试大纲进行考点复习,做到每个考点过关、每个模块过关。同时应以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为重点复习,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对物理基本思想方法与技巧的提炼,来提升学科能力,构建物理高考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的知识网络和方法网络。
考生应做到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本题型、基本实验必须要及时梳理清楚;常考考点中热点题型一定要烂熟于心,不要做过难过偏的题目,做题要典型;平时考练的试题质量与效率要保证。
中期复习:提高综合能力
在高考前的一月至三月份要反复练习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大部分同学做真题,是在检验自己的复习成果,是在进行模拟训练。其实做真题的过程中,更主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出题者的思路,抓住每道题的解题关键,有针对性地做题,并会举一反三。做真题要对历年的高考真题非常熟练,熟练到看到一道题,就能看到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且能识破出题者设计的“陷阱”,当遇到类似的新题也就能很快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迅速做出正确答案。
后期复习:重视仿真训练
高考前夕应注意知识点的再梳理和考前的心态调整,通过回顾前两个阶段复习成果和实战训练,心理及生理都要适度的放松,以达到良好的应试状态,轻装上阵。此阶段的复习可以考虑分大专题进行,如:运动学专题、牛顿定律的应用专题、功与能专题、电场与磁场专题、实验专题等等。
关注专题中细节模型,如:直线运动专题中关注追击相遇问题与图像的结合、电场与电路专题中的示波器原理、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等模型,要求站在整体的高度,对所学知识加以总结、归纳、提炼,让知识体系结构不留短板,并将易错、易混、易漏知识点作为重中之重。这些专题中的主干知识往往都是高考热点,要争取在高考中不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以至于无谓地失分。
关注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如: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电压表、电流表、多用电表等;还要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如:处理纸带的逐差法、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列表法、测量电表内阻的图象法等常规方法;同时要注意仪器及其量程的选择,电路的设计与选择,灵活应用学过的方法处理问题,以及简单的误差分析,注意实验器材连接的规范性等。
最后还要进行高考前的仿真模拟训练,要注意和化学、生物学科的协调工作,毕竟理科综合是三科一张卷,时间分配要合理,所以,高效的仿真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在每次仿真练习后要及时总结自己的得失,注意对失分点的梳理,及时进行反馈。
关注大纲细节变化
留心学科重大发现
安庆一中 朱晨兵
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了《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其中生物学科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两调整”、“两增加”和“一删除”。
“两调整”:对能力要求的一些表述进行了调整。例如,将“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调整成“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调整成“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
“两增加”:考试说明选修1中增加“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一删除”:在考试大纲中删去选修1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总之,就生物学科具体修订的内容来看,“量”的角度而言,变化不多,但已然可以体会高考改革稳中求新,提前谋篇布局的新气象。
复习备考中,在“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关注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突出成就如:诺贝尔生物学医学奖等,热点问题如:转基因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保问题,人类健康问题等。这也要求考生在日常学习时关注当代生物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思考与高中阶段所学知识的联系,用所学知识和生物语言尝试探究和解释这些成就和热点问题。
在“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的教学处理中,应该着重理解PCR技术的基本原理、PCR反应的基本成分、PCR扩增产物、PCR反应体系与条件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在“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的教学中,应该重点补充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的方法、原理、操作过程及结果分析,特别是要对“稀释涂布平板法”、“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进行过关训练。
在“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的教学处理中,在传统微生物应用的基础上,应该对新材料为载体的“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作进一步的训练和补充。可涉及当前社会热点食品安全问题,如微生物超标、亚硝酸致癌等。此类问题在高考试题当中出现的概率较大。
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深入研究试题案例
安庆一中 江莉华
2017年修订后的考纲删去“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作为化学学科特点,时时处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其中“化学与生活”虽然一直未列入第二卷大题考查范围,但是在近几年高考化学全国卷的选择题中考查频率很高。至于“化学与技术”模块的考查,本来就因为近几年的必做部分一直考查无机综合工艺流程题,再在选做部分以“化学与技术”来命题已然显得多余。
2017年考纲在一些重要知识点和考点的要求层次上有一些明显的改变,特别是由“了解”层次上升到“掌握”层次的。也许大家会认为要求层次的提高会加重备考负担,但是仔细研究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Ⅰ卷的考点,例如在“化学反应与能量”处,对于电化学的考查层次已经达到了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的程度,现在在考纲中修正也是为了给考生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表达了今后就这些考点的持续考查层次要求,诸如此类的“变化”还有很多,例如“电解质溶液”处,有关溶度积的含义的理解和计算也是近几年的命题新宠,早已达到了理解层次。
后期复习备考过程中,考生应继续关注及深入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试题案例等,明析方向,有效备考。从考点来看,近几年新课标Ⅰ卷均体现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高频考点有: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溶液、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平衡常数、有机物名称、有机反应类型、官能团名称、结构简式、同分异构体、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设计、物质检验、电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有关溶度积常数(Ksp)的计算、电子云、杂化轨道、晶胞结构及相关计算、有机合成中关于合成路线的设计等。试题考查要求考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突出对考生化学学习能力要求的考查。
立足教材,夯实核心概念和原理。高考命题旨在为高校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任课教师应在备考中注意引导考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把掌握基础、综合应用、创新能力作为培养考生化学素养的目标,适应改革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