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立彬制作的岳西翠兰系列茶叶,经由八道手工工序精制而成,自1985年以来从未改变。
岳西翠兰手工技艺第一代传承人,今年53岁的冯立彬,1985年从岳西翠兰研制技术负责人程东明等研制人手里传承下岳西翠兰手工技艺时才22岁,30多年的时间,冯立彬与岳西翠兰一起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不妥协不迎合
困境中坚守初心
1985年,岳西翠兰手工制作技艺自研创、定型后,冯立彬有幸成为最早掌握岳西翠兰手工制作工艺的人之一。在此后的30多年,冯立彬就一直与茶叶打交道,如今已成为岳西翠兰手工制作工艺的集大成者之一。他一手创办的茶厂,至今仍然保留着岳西最好的手工茶制作车间,传承着最正宗的岳西翠兰手工制作工艺。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手工制茶效率低,市场价格低迷,连续几年,冯立彬的茶厂都处于亏本状态。1990年左右开始,岳西大部分茶厂都开始采用机械制作翠兰。当时的情况是,机械生产,一个工人每晚可制20斤干茶,而手工只能制出1斤干茶。1991年,该县手工制作翠兰的厂家由50多家锐减到10多家。
由于坚持手工制作翠兰,冯立彬的茶厂效益一直不好。冯立彬一咬牙就坚持了下来。
1993年开始,手工制作的翠兰,渐渐被人们看好,市场价格也开始慢慢回暖。冯立彬的期盼成为了现实。
炉火纯青
急不得的品质态度
从鲜叶采摘、摊放、头锅、二锅,到初摊、毛火、复摊、足火八道手工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并且需要多人默契配合。冯立彬请当地村民帮忙,手把手教他们手工茶叶制作技艺,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教,并且制定了自己的手工茶叶的生产标准。目前在冯立彬的茶厂里,拥有多名手工翠兰一级制茶师,他们从事手工茶炒制也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手法早已炉火纯青。
一排长长的白瓷砖贴面的灶台下,烧着红红的栗炭火,被擦得青里透白的小铁锅一溜排开。身着洁白工作服的师傅们,在小铁锅前站成一排,冯立斌站在第一口锅前,既像领队,又像指挥。
冯立彬炒茶,动作娴熟优雅。第一把鲜叶下锅,在冯立彬的带领下,师傅们右手在锅里有节奏地翻动,五指或并、或散、或紧、或松、或抓、或撒、或抄、或压,章法严谨,动作优雅。嫩小翠绿的鲜叶,在锅里跳动,发出细小而清脆的声音,而茶叶的清香就在那声音里弹出。
杀青程序大约进行了4分钟,冯立彬轻轻一扬手,那一锅绿色的小音符,已一个不落地跳进了下一口锅里。另一个师傅开始进行下一道程序——整形。
手工翠兰制作时,最重要的是急不得,以上工序已经耗去近90分钟的时间,接下来是决定岳西翠兰品质最关键的时候,这道工序直接影响着茶叶的香气。将下烘茶叶摊凉后,进行二次足火低温慢烘两个小时,烘笼顶部温度控制在50℃-70℃,随着茶叶的慢慢烘干,茶香四溢。
传承创新
守住茶叶的灵魂和根
“不仅仅是手工艺的传承,创新创造才是不断赋予岳西翠兰手工制茶工艺延续前进的动能。”冯立彬说。在岳西翠兰手工制茶工艺传承的同时,他陆续增加了翠尖,翠芽,翠毫,翠螺等新品种,如今又在黄茶,红茶这些新的领域开拓创新,使岳西茶叶品种不断多样化。
“对岳西翠兰手工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就是保住岳西茶文化的根。”冯立彬说,“每年保证10%的茶是纯手工茶。”不管制作手工茶是多么辛苦,冯立彬始终坚持。冯立彬的儿子冯刚,以实际行动支持父亲传承技艺的决心,并打算从父亲手中接过第三代手工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