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农业总产值超过4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位居全县乡镇第一,土地流转规模位居全县乡镇第一。从龙湖之滨到长江之畔,从驿三闸到清水港,宿松县洲头乡这几年的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古老泾江口,成为“三变”新洲头。
小生产变大产业
“我现在有260亩土地,种植葡萄和瓜蒌,按一亩地一万元毛收入计算,我一年能有260万元,纯收入可以超过100万元。”金坝村农民何新平高兴地说。何新平与许多农民一样,以前就是种棉花,最好的年份最好的收成全家也就几万块钱,现在他成立了自己的农业合作社,将产业越做越大。
这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近年来,洲头乡坚持“农业富民”的理念,着力“绿色洲头”建设,主攻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值上有突破、有创新、有特色。乡里与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道达成区域合作意向,采取“政府+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适度规模流转土地。通过五年努力,高标准建成5000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10000亩带动区,探索出一条区域合作发展现代农业的新途径,实现以有机葡萄种植为重点,优质草莓、大棚蔬菜和特色苗木等为补充的现代设施农业高端发展。
如今,金坝村一家一家的个体小生产纷纷变成了大产业,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葡萄大棚、草莓大棚呈现在人们眼前。产品广开销路,“金坝葡萄”享誉大江南北,洲头现代农业示范区也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标准化创建示范基地。
小农民变大老板
“我现在比做棉农时候更忙,很多人都来向我请教,我也经常出去帮他们种植,提供技术和资金。”洲头村村民周建国说。周建国是瓜蒌种植大户,2013年通过流转获得1000亩土地,随后他又成立合作社,成员发展到126户,增加了600亩土地,全部种植瓜蒌,又注册了商标,产品销往浙江,成了大老板。
种植瓜蒌收益可观,平均每亩有4000元的收入,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很多贫困户也走上了富裕之路。与此同时,全乡范围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加,共注册农业公司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9家、家庭农场26家。2016年,全乡农业总产值突破4亿元。
一大批农民通过借势、借力、借智、借题,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指导纷纷变成了公司老板和合作社老总,成为带领一方百姓致富的带头人。金坝村民刘其卫就是其中的一个,2011年他与25名村民一起坐上飞机前往成都学习葡萄及瓜蒌种植技术,回来后,凭借学来的知识逐渐成为技术能手,也让周边许多人纷纷前来取经。在洲头乡,像刘其卫一样靠农业发家致富的职业农民共有340人,他们都成了当地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领军人物。
小日子变好日子
“以前,大家都将垃圾扔在房前屋后,现在政府为每个村民小组建了垃圾点,每家门口都安放了垃圾桶,现在我们这里比城里都干净。”小瓜村村民林和民说起家乡变化一脸的兴奋。如今,在小瓜村,摆放杂物的场地改成了村民休闲广场,村头的垃圾场变成了漂亮的花园,出村的泥路变成了水泥路……这一连串的变化让小瓜村村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我们每一项发展都是为了民生,每一点进步都是围绕民生,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洲头乡党委书记陈耀华如是说。
近年来,洲头乡党委、政府把村庄环境整治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实施以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为内容的“五化”工程,11个行政村之间实现了“村村通”,281个村民小组之间实现了“组组通”,2860户居民之间实现了“户户通”。
每天早晚在村里广场上晃几趟,已成为下夹村村民刘明德的一种生活习惯。如今,年过七旬的刘明德逢人便说:“现在真是幸福,以前的那种紧巴巴的小日子变成天天都是好日子,不愁吃、不愁穿、还不愁乐,共产党好,国家政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