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2017高考直通车文综篇:紧咬核心素养 关注高频考点

【历史】

紧咬核心素养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安庆一中 吴国华

  最新的高考各学科考试大纲主要修订内容第一条就是:“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历史学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大载体,“传统”二字本身就带有历史的内涵。历年的高考全国卷一再证明了这一点,如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全国卷Ⅰ卷12题对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的“五德”的关注;2015年课标全国卷第41题我国节假日变化趋势的分析;2016年Ⅰ卷的关于“四书五经”的考核等。

  可以肯定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一直是历史全国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7年的高考也会有所呈现并极有可能增加分量。中国古代史部分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试题比重必然较大;二是常常不走寻常路,即所考知识点完全与课本无关,不好准备;再加上“文言文”史料的解读压力,试题难度必然不小。

  在备考复习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背景、经过、历史影响和意义的教学模式,实践“史料—问题探究—历史结论—历史规律”的探究式教学。学生应该放下笔记和书本,全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中培养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历史概念的掌握是分析历史活动,形成历史思维,构建重要观念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也是有效应对历史全国卷试题的前提。以2015一卷为例:要想选出正确答案,24题要弄懂个体小农经济、大土地所有制的概念;26题的社会影响力;27题的政治重心南移,还有军阀、冷战、传统工业、立宪政体、新兴独立国家等等。

  可以说,掌握上述历史概念才能在合理分析历史材料并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后选出相应的历史结论;反之,即使获得正确材料信息也无法和选项中的历史结论对应起来。甚至在41题中,若未能正确掌握公式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题目根本无从下手。

  历史概念的教学应做到五个要求:补充概念的来源、变化,运用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比较同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辨析相近概念;同一概念不同含义的辨析;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对策”、“法术势”、“阴阳”、“五行”和“八卦”等。其中“阴阳”、“五行”在历史全国卷中已经出现过。前者直接考核概念的含义,后者检测在其在王朝更替中的应用。

  考纲中明确提到:“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这就要求师生在历史学科的教与学中注重挖掘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政治】

关注高频考点 总结解题经验

安庆一中 方卫和

  强基固本,夯实知识基础。“不依教材,依考纲,考试说明言而有信”,要以教材为本,把《考试说明》的每个考点落实到课本中去,可以采用“宏观-中观-微观”与“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整合知识,把握联系,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近年来的政治高频考点主要集中在关注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社会公平、生态文明、“中国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贴近社会和现实生活的问题上。

  适度模拟,学以致用。要研究全国卷,适度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试题,及时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提高解题能力和技巧。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如体现类:材料+观点;分析类:观点+分析;理由类:依据+意义;对策类:知识+措施;认识类: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等。

  与时俱进,贯彻新课程理念。全国卷贯彻新课程理念,试题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探究性的特点,针对此类试题,考生答题时要做到具体而又渗透学科知识,切忌空泛或照抄书本。同时注意不要忽视多年没有涉及的冷点知识,如辩证否定观、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发展观等,主观题注意哲学社会历史观的内容。
 


【地理】

发现“地理问题” 探究地理现象

安庆一中 陈金勇

  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3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和“环境保护”,要求考生从3个模块中选择1个模块作答。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地理学科的复习,需要考生关注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及时收集多种媒体上的信息资料,关注世界与国家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考生也需注意联系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或人文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和解释这些地理现象和问题。

  一轮复习:落实基础

  一轮复习要严格按照考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对概念、原理等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理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一轮复习的重点是进行课本知识的梳理,但并不意味着不用联系生活实际。及时联系现实生活中有重大影响的热点事件,用知识去分析热点,不仅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适当挖掘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还能逐渐培养能力,避免出现二轮复习中的“热点回放”或“热点专题”,导致知识与热点相脱节。当然,对时事热点的学习,应注重思维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因为热点只是背景材料,相关的知识才是考查的落脚点。

  二轮复习:重构体系,突破主干

  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组、归纳、综合等的过程。通过专题复习,突破主干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应突出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等。此时复习,一定要建立起知识网络,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焦点与热点问题永远是高考试题最常见的素材。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国内重大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重大科技成就等,要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进行分析和解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轮复习:模拟训练,强化能力

  在第三轮复习时,专题复习、查缺补漏、模拟考试、心理调节和应试技巧指导等都是考生们复习备考的重要内容。考生应依据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建立各类问题的分析模型,明确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答题过程中,能不能较好地吻合标准答案、能不能用科学的地理术语表达,成为考生能不能取得高分的分水岭。在复习中,考生应该严格训练,努力做到答题语言规范、条理清晰、要点全面,养成一定的审题与解题习惯。

关键词:考点素养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