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今日关注:道路命名管理机制亟需完善

  目前市区共有道路681条、街65条、巷110条,已命名各类道路423条,道路命名工作跟不上发展步伐,一名多路、有路无名、有路无牌等干扰着百姓生活

  路名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的折射,承载历史脉络。从1978年的270多条,到2000年底的近350条,再到目前的850余条,我市道路数量不断增多,道路命名工作日益重要。

  一个路名一段故事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我市的路名自然不会缺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身处闹市的吴越街广为人知,安庆人吴越是一位清末烈士,与石德宽、徐锡麟、宋玉琳、程良革命烈士一同命名的“三路两街”,生动地反映了发生在安庆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路名还深刻反映着我市当年的地形地貌。古城安庆,建在有不少小山头的山上,于是在后来形成的街道中,就有了不少以原地形地貌命名的街道名称,这就是“九头十三坡”的由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九头十三坡”中的大部分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仍有部分被市民口口相传。例如人们仍习惯称建设路为高井头,四方城附近为司下坡。

  路名的更迭还见证着时代变迁。翻越尘封的档案,记者发现我市路名经历了几轮集中更改。上个世纪80年代就是其中一次,1978年市燎原化工厂兴建了一条水泥路,称燎原路,1986年以燎原路为起点,向东至湖心路新辟道路,由此有了二环路。一年后,又改名为市府路。“我从小就住在这条路附近,每次改名都是因为建筑物增多、城市扩建,也亲眼看见这条路从荒凉变繁华。”老人魏桂芝告诉记者。最近一次是2015年,我市对新建道路进行了新一轮的拟命名,28条道路有了自己的称呼。

  路名乱象让人摸不着头脑

  随着新建道路增多,道路命名工作跟不上发展步伐,路名乱象不断出现,一名多路、有路无名、有路无牌等干扰着百姓生活。

  在市民刘同喜看来,位于东部新城加气站上的那条路是港华路,而在另外一些市民眼里,它却是桐城路,一条道路为何出现两个名字?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这条路规划建设时定位港华路,申请命名之后改为桐城路,因此让市民分不清。

  城市道路一般是先建设后命名,在工程建设期间会有一个规划名,建成之后,再由施工单位向民政部门申请更名,但由于不少工程工期长,规划名一旦稳定下来,就很难更改。

  除一路多名外,还有不少多路一名的情况,例如西起集贤北路、东至龙眠山路的民生路,同时出现在东部新城的路牌上。“因为同时有两条路,曾经拉错过乘客,还遭到投诉。”出租车司机胡远无奈地说道。

  对有路无牌的乱象,送餐员刘军深有体会。“一位市民地址写着晴岚路,但找了半天没看见路牌,四处打听也无人知晓。”

  此外,还存在经一路、经二路、纬三路这些辨识度底,不易指认,缺乏文化气息的路名存在。

  地名管理协调机构暂未成立

  目前市区共有道路681条、街65条、巷110条,已命名各类道路423条,这些道路按照“彰显特色、规范大气、易记好找”的原则,冠以山水地理、人文典故、树木花草、建筑遗迹、区域等名称标识。

  早在2007年,市民政局、公安局和市建委联合发出了《关于规范市区新建的路街巷和居民区等建筑物名称命名的通知》,规定道路街巷名称的命名,建设单位在工程立项后,向所在地民政部门申报,然后经市民政局复核,复核后报市政府批准。

  《通知》规定,地名原则上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如皖江大道、菱湖小区的名称,皖江、菱湖分别是专名,大道、小区分别是通名。

  2015年7月6日,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明确要求,道路命名要遵守法律法规,体现地方史脉文脉人脉和道路等级差异,同时做到清晰不重复便于记忆。2015年,我市对28条道路进行了拟命名,2条道路进行更名,28条道路有了自己的称呼。

  2016年初,市政协把道路命名调研作为一个专项课题,对全市道路名称的现状、管理、协调等工作进行了调查。

  但是,目前我市暂未成立市级地名管理综合协调机构,亟需建立完善的城市道路命名管理运行机制,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改变职责分散到多部门的局面,通过牵头抓总、分工协作的方式,建立民政部门主导,规划、城管、住建等部门参与的地名管理委员会,统筹做好调查、收集、规划等工作,避免道路命名随意化、无序化现象发生。

  

关键词:道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