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在怀宁县黄龙镇团结圩圩区杨林村胜利组三毛家庭农场内,又是一片春耕备耕忙的景象。黄三毛正在忙着对机械进行检修保养,黄三毛的妻子则在水塘内投撒着鱼苗,家里育秧工厂也已经准备就绪,即将投入新一年的春耕播种工作。
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2016年7月1日,黄龙镇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团结圩告急。身为团结圩负责人的黄三毛带领着群众日夜守在圩堤上,家中财产无一转移。7月2日一早,团结圩溃破,三毛家庭农场被淹2米多高,450亩水稻一夜之间浸泡在洪水之中,水塘内养了3年的鱼苗被悉数冲走,育秧工厂大棚、机械也都全部被大水吞噬。
黄三毛家被淹的是高产水稻,每亩可产1500斤,纯收益约400元。“450亩水稻全部绝收,再加上前期投入的,一共亏了20余万元。”黄三毛告诉记者说。
半个月之后,洪水终于退去。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赔付下,黄三毛获得了400元/亩的保险理赔。获得理赔之后,黄三毛立即开始进行生产自救。“但是由于季节已经晚了,所以再全部种植水稻的话肯定收益不好。”根据多年的种植经验,黄三毛立即重新种上了70亩玉米和100亩稻子,均已收获。
谈到去年的洪灾,黄三毛笑着告诉记者说:“财产损失了也就算了,只要人还在就行,一切都可以重新再来嘛。”据了解,因为防汛期间舍小家为大家的行为,黄三毛还被评为了“安庆好人”。
灾情结束之后,新的一年又开始了。除了重新对去年的生产设备进行维修保养,维持原有的鱼塘田地之外,黄三毛又投入了10余万元对自家的育秧工厂进行了复建扩建。“现在我们有240平方米的操作间,15亩的育秧大棚,可为团结圩内全部1000亩土地进行育秧。”黄三毛告诉记者说,今年,他还准备将圩区打造成机械化示范基地。“从育秧到插秧,从机械到机耕一条龙服务,全部实行机械化管理,让更多的老百姓进行灾后生产自救,获得更大的收益。”
据了解,自去年7月份受灾之后,黄龙镇立即开展了生产自救,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完成了5处堵口复堤53800方,及时抢修水厂和各种水利基础设施,对27户因灾倒塌损坏户进行了修建,灾后恢复重建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2月的春天里,万物复苏,黄龙镇更多的“黄三毛”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