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怀宁县秀山乡章岭村,一股清新的气息便扑鼻而来。村内东有小黄山,南有观音洞,山好、水好、空气更好。辖区6.8平方公里中,山林面积3000余亩,水面积600余亩,耕地面积3200亩,2014年被授予省级森林村庄称号。除了省级森林村庄的称号之外,章岭村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长寿村”,村里共有250人,其中90岁以上老人4人,80岁以上老人22人,70岁以上老人40余人。3月1日,记者就来到了“长寿村”,一探村里老人的长寿秘诀。
“儿子媳妇都很孝顺,我每天吃得好,还经常下地干干农活。”在章岭村学堂组吴菊花老人家的客厅里,91岁的吴菊花老人口齿清晰地跟记者介绍着自己的长寿秘诀。院子里,68岁的儿子丁邦正则正在将劈好的柴火锯成50公分长的一小段,并用草绳一捆捆的包扎起来。厨房里,71岁的侄媳妇胡转苗正在帮老人清洗着刚刚吃完骨头汤的瓦罐。老人家告诉记者,在她家,每天都是这么热闹。
丁邦正将柴火整理好后,堆放到了厨房边的杂物间里。跟随着丁邦正的脚步,记者见到几十平方米的杂物间里居然堆放了上千斤整齐排列的小捆柴火。据丁邦正告诉记者说,这些柴火都是春节期间砍的,不容易生虫,就是为了给母亲做饭时使用的。“这一小捆刚好可以够她做一顿饭的。”
“每天只要我在家时,就会抽空拾掇一下这些柴火。”劈柴、捆柴、收拾,68岁的丁邦正忙里忙外,完全不像是还要照顾3个孙子的爷爷。据丁邦正介绍,自己的两个孙子在高河镇读初中,另一个则在公岭镇读住校高中,儿子媳妇在外地打工,所以照顾孙子的事情也一应落在了他和妻子的肩上。为了方便照顾两个小孙子读书,丁邦正的妻子长期在高河镇陪读。“儿子在高河买了房子,一开始,我们将老母亲接到了高河,但是她住不惯,还生了病。没办法,我们又将她接了回来。”丁邦正说,虽然老人身体不错,可以自食其力,但是考虑到老人毕竟已经年迈,丁邦正就开始了三地的奔波生活。
星期天一早从秀山骑着电动三轮车出发,去高河拿上妻子做好的饭送给在公岭读书的大孙子补身体,送完饭之后再带着市场上买的新鲜肉回秀山,陪母亲一起吃晚饭,在家住上一天;周二再从秀山出发,重复一天的活动;周四、周日循环往复……每次20公里的路途无论大风大雨,从未间断过。
“不累么?”“当然累了,我也是快70岁的人了,但是家里有老母亲,我每天晚上就必须要回来。”丁邦正笑着告诉记者说。
好在吴菊花老人身体十分硬朗,心疼儿子来回奔波辛苦,所以她总是力所能及的将自己的事情做好。91岁的她除了给自己做饭洗衣之外,还打理着家门口一块小菜园。“因为牙口不好,所以我每天都是自己做自己吃的,以稀饭或者泡饭为主,但是每天下午都要煨一瓦罐的骨头汤。”吴菊花老人笑着告诉记者说。为了让老人吃上新鲜的骨头汤,丁邦正的妻子每隔几天就会买上2斤新鲜的骨头,打包分成4小袋,由丁邦正带回来,放进冰箱,方便老人食用。
因为丁邦正经常在路上奔波,住在隔壁的侄媳妇71岁的胡转苗就成为了家里的常客。“反正我每天在家也没事做,就来陪她聊聊天,照应照应着。”胡转苗说。在记者采访中,同村的几个老人也陆陆续续的来到了吴菊花的家中,干农活的中年人经过时也进来歇了歇脚。“我们村子里的村民都喜欢串门聊天,去年纪大的老人家坐坐一直也是大家的习惯,正因为如此,这么多年我们村里从未有村民翻过脸。”闲谈中,71岁的刘腊梅告诉记者说。
吴菊花家内,几个70多岁的老人笑声阵阵,走出吴菊花老人的家,山间一股清新气息再次扑鼻而来。“生态环境优美,村风民风纯良。”走出长寿村,记者仿佛知道了“长寿村”的长寿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