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预付消费 “坑”你没商量

  “理发卡”、“洗车卡”、“美容卡”……五花八门的“卡”,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一些市民刚办了一张卡,还没消费几次,经营者突然“人去楼空”,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月8日下午,市民刘先生告诉安庆晚报记者,去年12月底,他在安庆开发区一家洗车店洗车,在店主极力推荐下,其办理了一张“预付卡”。“店主告诉我,办了这张卡,就能在洗车店享受装潢喷漆6折优惠,另外赠送20次免费洗车。”

  “算了一下,我认为划得来,于是就充值了1000元。”刘先生说,今年3月7日下午,他驾车再去洗车时,发现这家洗车店已经关门,拨打店主手机,竟然停机。“我当初办卡时,是店里的工作人员给办的,没有书面协议,现在也找不到店主了。遇到这种情况,不知咋办?”

  无独有偶。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前不久,她在城区一家餐饮店就餐,工作人员向她推荐“充1000送500”的优惠:充值1000元餐费,赠送500元电话充值卡。

  “当时,我觉得挺划算的。”李女士说,可没想到,这项活动还要在手机上下载一个电话软件,手机一旦没有网络,就使用不了这个软件拨打电话。另外,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这个电话软件拨打本地号码,不仅都要加区号,而且话费标准也不低,更费流量。“早知道是这样,我也不会参加这种‘优惠’活动了。”

  商家“跑路”,消费者只能自认倒霉吗?预付卡消费维权到底难在哪?对商家发放的预付卡,能否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记者为此进行了相关走访。

  市消保委一名姚姓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营者关门“跑路”,导致预付卡不能得到妥善处理的,属经营违约,消费者有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能够找到经营者的,我们会让店主和消费者协商解决。如果找不到经营者,建议消费者前往市场监管部门,调取经营者登记信息,向公安机关报案。如果公安机关不认为构成诈骗,消费者只能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市工商行政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有关工作人员说,一些消费者图优惠,风险意识较弱,不查看经营者资质等相关信息,不能慎重选择预付卡,充值大量现金,从而给不良经营者可乘之机。“希望吸取教训,看‘准’再下手。”

  采访中,安庆师范大学张老师告诉记者,2012年,商务部出台并施行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从事零售、住宿、餐饮、服务业的发卡企业,必须到商务部门进行备案,纳入监管。

  “按照《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发卡企业将20%~40%的预付卡预收资金交由银行存管。企业也可以使用担保预收资金的保证保险、银行保函等方式,冲抵全部或部分存管资金。这一制度可以防止企业滥用预收资金,在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时,也能对受损失的消费者提供资金赔偿。”张老师说,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商家发行的预付卡进行有效监管,避免消费者被“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