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新春记者行:潜山特色产业掀起扶贫新浪潮

  位于大别山东南麓的潜山县历史悠久,风景宜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然而,作为革命老区、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潜山县也是我市的贫困县之一,面临着人多地少、发展滞后、配套落后等困境,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

  近年来,该县按照“五个坚持、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自2014年以来,三年累计实现脱贫4.22万人、贫困村出列15个,贫困发生率降至8.73%。

  为帮助贫困户“造血”,潜山县大力推进产业扶贫,通过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茶叶、瓜蒌、蚕桑等特色种养业和加工业,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开展技能培训。

  2016年,茶叶、瓜蒌、蚕桑、油茶、畜牧共带动贫困户3634户,帮助脱贫1.1万人。

  兴茶兴村,富村富民

  春天的潜山,正是茶苗收获时节。3月10日,潜山县水吼镇百八十人聚集在程湾村里的恨水茶叶加工厂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已有多年种茶、采茶经验的村民们手把手的教新员工,从采茶标准到制茶要求,再到打包分装,每一个流程都讲述得十分仔细。

  潜山县种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天柱剑毫”、“天柱弦月”等茶叶品牌闻名遐迩。截至目前,全县拥有茶园11.09万亩,其中无公害认证茶园10.27万亩、绿色食品茶园1.5万亩、有机食品认证1.11万亩,发展茶叶加工厂262家、茶叶合作社45家,茶叶销售收入41250万元。茶叶已经发展成为该县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水吼镇地处山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但这里却是一块种茶的“宝地”。为了帮助镇里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08年起,水吼镇开始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恨水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此机缘下,成为了潜山县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基地”。

  今年60岁的村民胡占平是村里2012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有5亩茶园。当年仅卖售茶叶鲜叶一项收入上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胡占平“先富”带“后富”,在茶叶基地里,手把手指导其他贫困户们学习茶叶技术。

  “我在这里干了4、5年了,把我自家的土地入股公司,这些年靠着种茶赚了不少钱。去年一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茶叶这个产业是脱贫的好路子,现在我自己富裕了,要尽其所能去帮助其他村民。”胡占平说。

  瓜蒌增收,顺利脱贫

  天柱山瓜蒌籽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品种,被誉为“瓜子之王”,是潜山县重要的地方特色经济作物之一。潜山县瓜蒌产业已发布三个安徽省农业地方标准,并相继研发“皖蒌1号”、“皖蒌15号”等9个新品种。

  目前,全县瓜蒌种植面积达5.56万亩,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瓜蒌专业合作社35家、家庭农场65家。2016年,该县瓜蒌籽通过欧美农产品标准检测并首次出口美国,并获第十四届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

  家住潜山县梅城镇河庄村徐岗组的汪何杰就是因瓜蒌脱贫的典型。春天并不是瓜蒌收货的季节,但是3月10日一大早,汪何杰还是照例来到了自己的瓜蒌地里。

  顺一顺藤条、扶一扶瓜架,除除昆虫、平整下路面,为瓜蒌服务的点点滴滴,都让汪何杰觉得格外幸福。

  汪何杰今年57岁,家里有5口人。由于妻子患病,加上自己不幸发生车祸,原本家庭不算贫困的汪何杰在2014年因病致贫。同年,河庄村对汪何杰进行了建档立卡,将其纳入贫困户的范畴,并引导汪何杰发展瓜蒌产业。

  2015年,在村里的组织下,汪何杰顺利流转了9亩村里的宅基地,经过复垦整理,开始种植瓜蒌。随后,潜山县安排相关农技人员,对类似于汪何杰这样的贫困户进行上门指导,并且帮助汪何杰获得金融贷款支持,在农商行,为其贷款一万五千元。

  开展瓜蒌事业后,汪何杰当年的收入仅有几千元;但在第二年,收入达到了两万元。今年,还将继续增长,正式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有专家指导,政府又帮忙解决贷款问题,今年脱贫不成问题。”汪何杰告诉记者。

  林业优势,发展油茶

  潜山县黄铺镇古岭村,有一处十里长岗,原是一片荒山,山上只有野草和杂树。这些野草和杂树不仅对村民没有任何作用,而且还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为了将荒山变“金山”,让当地村民“靠山吃山”,2014年起,黄埔镇开始发展油茶产业。3月10日,记者在这里看到,昔日的荒山现如今漫山遍野都是油茶林,村民在林间穿插来去,喜滋滋地忙碌于自己的林业经济。

  “山上栽了油茶后,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了。现在我也和城里的工人一样,每天按时上下班。”黄铺镇古墩村潘屋组村民吴全德告诉记者,他家8亩山场全部做股加入经汇油茶合作社,自己常年在这里务工,收入有2万多呢。“这还不算我们以山场入股的股东分红。”

  经汇油茶专业合作社社员目前已达500户,租赁山场6000余亩,完成油茶造林5500亩,套种绿化苗木4000亩,租赁农田500亩,繁育各类苗木1000万株,直接投资3000余万元。基地建设每年需农家肥近千吨,带动周边养鸡大户15户,养猪大户10户,水面养殖100余亩。合作社基地建设有效解决当地农户就业,每年发放油茶基地劳务工资100多万元,累计帮助50余户贫困户成功脱贫。

  油茶基地建设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年流转林地租金近200余万元,受益10000余户、户均收益200余元。油茶基地建设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基地建设年劳务用工约20多万个工日。基地建设投资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劳务直接受益人口2万人、年人均增收约1200元。

  种植香榧,引智扶贫

  3月10日,在位于槎水镇方冲村的香榧种植基地,村党总支书记王丙午和基地负责人王南松带领记者边参观边聊,“香榧需要七年时间才能挂果,十五年后进入盛果期。果实为坚果,营养价值极高。香榧树适宜种植在海拔400米至1400米的坡地,这里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发展香榧产业,前期投入大且时间长,这个在当地并无先例的种植项目,获得了槎水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王南松说,在实地考察以后,土地、交通、电力、水利、林业等部门通力配合,在短短数月间便解决了企业落地的种种难题,一期2000亩基地从无到有,只花了不到一年时间。

  以前,方冲村产业基础薄弱,单靠农业增加收入局限性很大,多数劳动力处于半年生产半年闲的状态,挣钱难、脱贫致富更是难。垦土、嫁接、填埋、除草,山上不能用机械,只能靠人工。

  家住道湾组的吴诗令,因病致贫后,一家人原本靠种地维持生活,还要供2个女儿上大学,去年做工收入赚到了将近5万元,“我都53岁了,身体不太好,一年挣这么多钱我很满意。”受益农户涉及道湾、石狮、汪老屋、中形、山排5个村民组110户农户。其中34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分红,平时还在基地干活赚取工资,长远分红和当下收益两头兼得。截至目前,共支付土地流转费用30万元,发放劳务费用80万元,使得农户不出村就实现了增收。

  尽管还在造林期,方冲村民的热情却并不低,也令香榧基地的扩展势如破竹。王南松介绍,下一步,还要建设160亩的旅游休闲基地和加工销售基地,自采香榧果、自酿香榧酒等,建设耕作、山地自行车比赛等体验项目,吸收更多的贫困户就业,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贡献力量。

  槎水镇方冲村香榧基地由安徽南松林业有限公司主持开发,2017年10月前完成一期工程:建设香榧种苗基地50亩、香榧种植基地2000亩。随后几年扩大基地种植规模,建设香榧加工销售区、开发高峰寨等旅游观光休闲区,计划2020年12月底前全部完工。目前带动贫困户35户,下一步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可以带动贫困户100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