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爱心汇聚点亮特殊家庭 他们的人生有了另一种可能

  在安庆有这样一个群体,渐渐成年的心智障碍的子女成了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忧愁。心智障碍者的智力远比同龄人发展缓慢,许多人根本离不开家人的照顾。不过,好在近些年,对于这样家中有心智障碍子女的群体,我市社会各界爱心汇聚,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心智障碍孩子家庭看到了希望,他们的人生也有了另一种可能。


刘晓林(左一)送大宝(中间)上学

  我们老了之后孩子怎么办

  “我们现在还能动,孩子可以放在家。以后我们老了,不知道他们怎么办。”说起两个双胞胎脑瘫儿子,3月中旬,年过四旬的刘晓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力不从心,真搞不动了,做梦都想能有个地方可以让孩子们有尊严地生活。

  刘晓林告诉记者,小宝路都不能走,只能坐着;大宝稍好点,能自己走路。现在他们看不见,也无法说话,受到刺激只会哼叫,发起脾气可以摔坏所有电器,看着自己流血受伤却无动于衷。他们的生活,比肢残人士还要糟糕,其他残疾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技能找到工作,他们只能待在家。

  作为这些孩子的家长,最迷茫的莫过于孩子成年后出路在哪,如果长期与社会脱节会导致前期通过锻炼而改善的能力退化。好在近些年,对于这个群体,我市社会各界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让他们的人生有了另一种可能。

  助特殊家庭摆脱困境

  3月17日,在市区残联和社会爱心人士协调下,刘晓林的双胞胎脑瘫儿子可以到慧灵心智障碍人士扶助中心生活了,并且费用全免。

  刘晓林心里百感交集。回想走过的艰难岁月,她虽然心中有万般不舍,但也意识到,应该放手,让孩子走出家门接触社会,只有家长真正走出来了,孩子才会有希望。

  刘晓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先送大宝到扶助中心,“小宝现在腿脚不能走,要是大宝在扶助中心生活得很适应,也让小宝过去。”

  把小宝托付给丈夫照看之后,刘晓林陪着大宝乘车一起来到扶助中心。看到扶助中心里有人玩,场子大,大宝渐渐适应了还挺开心的。刘晓林悬着的心落了地,带着牵挂回了家。

  在扶助中心,记者看到,大龄心智障碍的孩子们组成一个个班级,有专业老师辅导他们上课,有体育、音乐、生活课等。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安庆,像刘晓林这样的大龄心智障碍孩子的家长并不少。据不完全统计,仅迎江区16岁以上领证残疾人4959人,其中重度智障、肢残、精神和多重残疾占四成以上,出于各种原因,在养老机构及小型托养机构(未注册)托养的不到5.8%。

  社会各界正在进行有益尝试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不久前承载着残疾人和家庭及公益慈善组织期盼的我市首家公益性社会企业创办成立。

  它的发起人是创办残疾儿童康复机构“沐阳之家”的潘金云。潘金云告诉记者,康复机构已开办了五年,部分孩子经过康复治疗可以回归社会;还有部分孩子不能或不能完全回归社会,其未来将完全依靠托养,但同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这部分孩子的未来怎么办?一次契机,让她找到了突破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符合社会企业条件的公益项目进行跨界合作,实现机构造血。潘金云告诉记者,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也不是一般社会服务,七成以上盈利都将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目前已经帮助两名大龄残疾孩子和三名家长解决了就业问题。下一步,将触角延伸到社区,作为网点分布,帮助更多贫困的残疾人或家属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的脱贫和就业,让残疾孩子的家长从无尽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从而最终实现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就业、托养的全覆盖。

  有业内人士介绍,为心智障碍者提供服务的理念称为全人服务,即学前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就业支持职业重建阶段、成人托管照顾阶段和临终关怀。目前随着成年智残人的监护人步入老年,“老残一体”家庭越来越多,长期承受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我市残疾人托养以养老服务机构和小型民办机构为主,绝大部分处于简单的生活照料,缺少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寄宿型托养的人数少。

  目前社会各界已发现了这一“短板”,正在开展托养服务工作的探索。下一步将通过“公建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机构运营形式,建一个托养康复中心,提供寄宿制托养、日间照料、居家托养三种服务,将医疗与托养、培训与托养、康复训练与托养结合起来。

关键词:爱心家庭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