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让我坚守林场四十年;是发自内心真诚的热爱,让我与林为友,此生无悔。”1944年出生的李应生是我市岳西县天堂镇石桥林场护林员。整整40年,他以场为家,用青春和汗水将1500亩荒山培育成了绿水青山。
图为在林场里忙碌着的李应生老人
时代重任一肩挑
和往常一样,4月6日一大早,73岁的的李应生老人扛着锄头,又来到了天堂镇石桥林场忙碌了起来。
李老向记者回忆,早在1974年,党中央发出“消灭荒山”的号召,岳西县天堂乡石桥大队地处岳西县城的“南大门”,该县要求创建大队林场,按照“高山松杉竹、矮山茶药桑”的发展思路加快营林造林。
“当时的石桥大队有集体荒山1500多亩,其中的钓鱼尖、天鹅尖山高岭急,岩石裸露,离居民区约4公里的路程,任务艰巨。”李应生回忆,时年29岁、刚刚入党任大队副书记的他愉快地接受了党组织的安排,虽然当时家里两个孩子,大的才5岁,小的更是只有1岁,其妻子也要到生产队做工分挣口粮,但刚刚入党的李应生认为,这是党组织的信任和考验,二话没说就带着从各个生产组抽选的十几个人,一口气爬到山上开始了漫长的造林绿化生涯。
说是创办林场,一没资金支持,二无基础设施,住的是场员们用黄泥巴夯起的茅草房;睡的是几块木板搭成的通铺;烧饭就把铁锅架在土塝上野炊……“农村人都知道,最累的活就是挖荒山,十几个劳动力,白天一锄头一锄头辟地,晚上轮流巡山护林,做一天活也只能算在生产队上了一天工。”李应生说,别人收工之余可以回家照顾老小,养猪种菜,可场员们住在山场做工,十天半月才抽空回家背点粮食和油盐,第一年栽的树苗还是想法子从别处赊借来的,说好第二年在山上育出苗木再还人家。
“万事开头难,那时候心里想着总比红军长征时的困难要小得多。”李应生感慨说。
自力更生苦经营
为了留住场员安心在山场做工,李应生带领大家一边栽松杉,一边想法子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种养殖。山上回来不空手,挑大捆的野菜和猪草,养母猪出售猪仔;培育各种苗木供自己栽种,还出售增收;种桑养蚕,培殖蘑菇,发展茶园,林下种玉米、西瓜、蔬菜杂粮,除了满足十几口人的日常所需之外,还挑到十几里远的集市去卖,再捡回菜叶子喂猪。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场员的伙食和居住条件改善了,新的农具也可以添置,再根据出勤天数给大家发放劳务补贴。回想起当年艰苦创业的日子,李应生颇有成就感,“林场就是一个大家庭,我要想法子留住人心,激励大家越干越有劲。”
而为了确保林木成活率高、长得快,李应生又请来具有造林技术、经验丰富的场员,不仅自己虚心请教,还带领大家共同学习,按照标准规范实施。
“造林整地要求头年冬天开挖一遍,春节后再重新整理一遍,将土坯打细,根草树蔸翻到地面晒干后再栽树。没有土壤的石宕、石岩长不起松杉,我们就在石缝里栽植刺槐。”李应生说,为了抢抓季节多完成任务,不管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都坚持上工。
经常戴着蓑衣斗笠,穿着马口靴冒雨栽树,山上雾深潮气重,李应生双腿落下了严重的静脉曲张疾病。山高岭大,营养不足,加上过度劳累,他好几次摔倒在地碰得头破血流,有一次被送到医院治疗缝合了十几针。
用生命守护这片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主要燃料是薪炭柴,有人天天觊觎着集体的这块山场,护林难度非常大。被偷盗者侮辱谩骂是常有的事,有次李应生的左手腕被砍了一刀,鲜血直流,骨头差点被砍断;防火工作也有难度,有次边界发生火情,他奋力扑火,眉毛全被烧光……
李应生说,别人为了护山常把路挖断,他却把路修得更好,坚持留一个人守着场房,烧饭种菜,给上山的人供应茶水,用热情感化别人不好意思来偷盗。每年都请人用油漆书写新的防火标语,在主要道路旁边悬挂防火标牌。对于林场的一草一木,李应生倾注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他说自己是在用生命守护着这片树木。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大多场员思想不安、要回家自己发展,李应生一边耐心挽留,一边想法子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这一班人,发给场员的工资从每天1元、2元慢慢增加,努力地维持着这个团队。
“幸好那时的造林基本进入抚育阶段,每年的寒暑假,家长都愿意把学生送到山上进行体力锻炼,忙足下一学期的学费,到了采茶季节,群众都愿意来山上采茶,务工收入抵交农业税,帮助村里面完成税收任务。”李应生说,就这样自己一直坚持着,而周边的许多林场,人员变换不定,早就逐渐解散了。
李应生老人凝视着这片林场
绿了荒山穷了家
“小学扫文盲,住着土巴墙,心想做楼房,银行难贷款,只靠亲友带钱来帮忙,有人问你为了啥?为让荒山披绿装,前人栽树后人凉。”这是李应生对自己生活的总结。
他一心一意窝在山里面经营这片林场,“忘记”了山外还有一个家,里里外外的事务全由妻子一个人维持,三个孩子均只读了小学,第二个孩子上初中半年,因为离学校太远,又不能像别的孩子穿得漂漂亮亮骑自行车上学,读了半年就辍学了。孩子们长大后,就怜惜地劝他不要再在山上吃苦,但李应生说,“暂时身体还行,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应生亲手栽下的树木到成熟期后就可进行间伐出售,但因为树木是归林场所有,为了不让群众误解他贪占财产,宁可护着树守清贫,直到2006年才开始在林业站的规划下每年间伐3、4个立方树木。如今的石桥林场,松杉蓄积达1万多立方米,竹园、茶园、板栗、杜仲面积400多亩,山场总产值达100多万元,曾经的秃岭荒山真正变成了一座金山银山。“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这是李应生对森林生态效益的了解。
如今,看着自己经营了40多年的石桥林场,当年意气风发的“小李书记”用1500亩郁郁葱葱的“绿色银行”向党和人民交回了一份圆满的答卷。“到该回家的时候了,以免身体出现问题给组织增添麻烦。”李应生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甘于清贫、忠诚执著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