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采菊巷里 阅不尽“西门风情”

  开栏的话

  安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时间定格了很多历史沉淀的因素。多年来,城市中的不少背街后巷存在着“血脉不通,容貌不佳”等问题,成为群众的“心头病”。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市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大力开展背街后巷改造工程,城市建设有机更新,新城区建设加快推进,主干道亮化美化了。百姓家园旧貌换了新颜,也让文明渗透到每个人的心中,一片片老街区正在谋划谱写自己新岁月里的新篇章。

6月18日上午,在大观区德宽街道大观亭社区采菊巷里,82岁的王爷爷正和老街坊一起唱黄梅拉二胡。 晚报记者 黄有安 摄

  【重温,旧时光】

  采菊巷百年老街风情最浓

  街名,是一个地理符号,更是一条街巷凝固的历史,或许是一段轶事典故,或许是一个民俗风情,或许是一曲民间小调……因为这些具有生命力的附着在街名上的历史,让采菊巷有了跳动的脉搏。

  采菊巷,南起大观亭街,北至观音街,与平行的观音街南巷一起,构成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当中尤以采菊巷老街风情最浓。

  据周边居民介绍,采菊巷旧名插烛巷,过去附近有忠臣庙、观音庙等,为寺庙云集之地。解放后,烛火渐废,插烛巷改名采菊巷。如今看来,采菊巷西面水,北背山,“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之情,名副其实。

  老人们告诉记者,西门外过去是机织户云集之地。清末民初,随着上海、芜湖两地纺织业兴起,市场对棉花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安庆纺纱织布作坊迅猛发展。

  据解放初的一份资料显示,当时这一带大约有机织户400家,织布机千余台,多为家庭式小作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门还有许多织布机房,都是私人办的生产老布的,听我母亲说他们很多都是来自舒城、合肥。记得小时候我母亲常在这里买老布,又便宜质量也好。”土生土长的西门人王爹爹告诉记者。1955年,在公私合营的大潮中,城西机房人家全部“合作化”,1963年并转到安庆市染织厂,城西延绵半个多世纪的机杼声也随之戛然而止。

  除了机织户,从明清时期起,大观亭街区就是城西最热闹的街市,粮油棉商号,铁木竹等店铺鳞次栉比。而现如今,在流光的走向里,曾经的商贾闹市,渐渐被生活的烟尘覆盖甚至淹埋,而当这些带着人文、历史气息的青砖白瓦,凸显在多姿多彩的现代生活中时,总能够或多或少地唤起我们对旧时光的感念。

  【早安,晨之美】

  街巷是城市历史文化的微循环

  喜欢在清晨将来之际站在宽阔的街道上打量这座城市,没有车来车往,没有人声鼎沸,偶有早起的行人或车辆经过,留下了一串或瞬间即逝、或漫不经心的影子。也许,对于行人或车辆来说,他们从不知道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这里经过,曾让自己的身影留存在街巷的时光记忆里。

  6月18日,清晨6:30,浅夏的晨曦里,清凉温湿的风和着斑驳的梦影,摇曳在宽阔平畅的路面上。

  大观亭街西侧,牛肉面店的中年夫妻早早的开了门,锅炉的蒸气氤氲着招牌上的陈旧气息,夹杂着诱人的肉香,飘荡在狭长的街面。黝黑的菜农推着板车,板车上是刚刚从西门渡口贩来的新鲜蔬菜。

  “北方大馍,老面馒头”,一声吆喝将晨幕打破,卖馒头的大叔踩着三轮,顺着采菊巷往北骑,咯吱咯吱的转轴声有些粗糙。

  漫步在采菊巷,宛若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年代游走,街之西是一幢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小区住宅,街之东却仍是民国时期所建的腐朽老店铺和纵深的三五进老屋。

  曾经兴盛的机织房早已不复存在,“高家”茶水炉也消失在街角的尘埃里,街尾的布店辗转搬到了市中心的居民区。墙角用泡沫盒搭起的简易花圃里,红粉相间的月季开得正盛,栀子花的香气,整条巷都能闻得到。

  47岁的斯大哥刚刚在路口吃了一大碗牛骨头,拍拍肚子,惬意地往家晃悠。满头银发的胡奶奶一手摇着蒲扇,一手拎着蔬菜和一把面条。

  一大片葡萄架下,82岁的王爹爹正在和老伴江奶奶就着小方桌喝稀饭,桌上摆着收音机,里面放着他最爱听的黄梅戏。听到兴起时,王爹爹悠悠地跟着哼起来,江奶奶敲敲他的碗,嗔怪地说,“先吃饭咯!”

  小巷正在苏醒,掩盖着残留的困意,抖擞着望向远方。喧嚣还未开始,但又一天的生活已悄然而至。

  【你好,新生活】

  老巷子里的“市井生活”

  背街后巷里的历史文化似乎总是在以潜移默化方式留存世间,悄然浸透入百姓日常生活的肌理。在当下依然生活在采菊巷的78户老居民的印象中,改善后的背街后巷真真地多了份老城味道、多了份生活温度和人情。

  “王爹爹,拉段胡琴来听!”三两个小马扎,王爹爹和老街坊们坐在自家的葡萄架下乘着凉。

  挺直腰杆,王爹爹熟练地调试着琴弦,“我家住在大桥头,起名叫做王小六,去年看灯我先走,今年看灯又是我带头……”悠扬的胡琴声中,王爹爹缓缓地吟唱着,等到一个小节唱完,老街坊们忍不住叫起好来。

  “你别说啊,这小区周边环境这两年真是有大变化的!”看到有记者前来采访,老街坊王奶奶感慨地说。

  王奶奶今年也是82岁,跟王爹爹同年,在附近生活了30多年。“我有6个儿女,他们白天忙,晚上轮流过来陪我。以前晚上女儿们回来,我总是忍不住要担心,毕竟这是老城区,晚上路上黑洞洞的。现在好了,晚上路灯全都是亮的,一直亮到每一层楼道里。女儿们回来,我也不担心她们走夜路了。”

  “路也好走了迈!”老街坊潘爹爹告诉记者,以前采菊巷是城区有名的积水点,由于地势比北面观音街低,一到下雨天就容易积水。“现在好了,雨天不湿裤脚了,这几年汛期暴雨,也再没有淹过水。”

  这一个个小变化,要归功于市政的辛勤付出。

  2012年,结合市政府“以奖代补”资金,大观区市政工程管理处对背街后巷之一的采菊巷实施了改造,对原有的合流管道进行雨污水分流,并将原来坑洼不平的砖石路面改造成平畅的混凝土路面。2013年,大观区对采菊巷周边的观音街、观音街南巷实施了改造。“近期我们正在编制大观亭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方案,将结合大观亭风貌区规划风格,对周边道路实施再一次提升。”大观区市政工程管理处主任胡勇告诉记者。

  针对采菊巷老住户大多为老年人的现状,大观亭社区还提供了多项暖心措施,不仅给辖区老年人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上门服务,还针对空巢老人建立需求档案,为他们提供送饭、修电器等定制服务。

  都说物是人非。好在,人有人的灵魂,物有物的灵性,而这一切,都在午后的阳光下,通过几位老人关于新生活的阐述,变得通达、透亮、美好、安详,一点点地在视野里变得清晰起来……

  你好啊,老街巷里的新生活!

关键词:西门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