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从三户人家看龙华村脱贫密码

  青山含黛,碧水荡漾,放眼望去满目葱郁;白云悠悠,日朗风清,空气清新沁人心脾……这就是6月28日记者走在宜秀区白泽湖乡龙华村时眼中所见图景。

  “村庄看上去很美,但实际上却是个贫困村。”龙华村副书记章洪阳说。曾经的龙华村地处偏僻,道路难行,面朝大山,坐困愁城。而现如今,贫困村的村民们有活干、能挣钱,吃得饱、住得宽,有学上、好就医……龙华村因地制宜练出“绣花”功夫,民生短板被“一针针”补齐。

  公益性岗位为生活提供保障

  “小姑娘特别勤奋,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工作态度也特别认真,才几个月时间,就基本把业务全掌握了,村里的扶贫情况她摸得一清二楚。”谈起杨琳,章洪阳如是评价。

  杨琳出生于1994年,是龙华村的一名扶贫专干,也是该村金圩组的一名贫困户。杨琳家境贫寒,父亲早逝,与患有精神障碍慢性病的母亲相依为命。

  为了帮助类似杨琳这样因病致贫的家庭脱贫,从去年9月份开始,宜秀区在白泽湖乡率先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实施贫困人口在乡镇卫生院就诊“托底零收费”健康扶贫新举措,杨琳母亲是第一批受惠患者,村里帮助其申请家庭医生签约并办理医疗服务证,享受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医疗政策“351”“180”工程。

  签约家庭医生后,乡卫生院定期上门就诊,为杨琳母亲做体检、询问病情,并量身定制近期康复计划。“之前妈妈每个月各类医疗费大概需要三百多元,现在经过报销,需要我们自费的仅有3%。”杨琳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杨琳还通过政府推出的公益性岗位,顺利在村里实现就业。2016年,当地村委在龙华村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彼时正值杨琳大学毕业面临择业。得知村委提供的岗位后,杨琳立即报名,并顺利通过考试,成为了龙华村扶贫开发岗位上的一名职工。“在家门口就业挺好的,环境熟悉,工作方便,既能上班挣钱,还能就近照顾妈妈。”杨琳说。

  现在杨琳家每年有四万余元的收入,不仅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而且生活有了保障。

  “造血式”扶贫让先富带后富

  在龙华村的另一端,贫困残疾人孙长发通过发展农场合作社,顺利实现了脱贫。6月28日,记者在龙华村看到,村道两边、水塘里荷花长势喜人,数名荷农穿梭在荷叶间,忙着采摘藕心菜。水塘主孙长发站在堤坝上,整理已经采摘完毕的菜品。

  孙长发今年43岁,1999年因手术不当造成左侧肢体残疾。由于本有一门厨师手艺,此前他以在村里张罗红白事宜为生。2015年,在扶贫政策的宣传下,孙长发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并将目光瞅准蔬菜领域。

  当年,孙长发在村里承包下4亩地,种植水葱。“村委会对我们这些自主创业的贫困户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不仅帮忙申请贷款,而且积极提供技术上的支持,销售时还帮我们寻找销路。”孙长发说。

  在多方帮助下,孙长发的种植事业越干越好,2016年,已经成立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孙长发一鼓作气,又承包下了160亩水塘种植莲藕,当年就实现了十万余元的收入。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孙长发,决定先富带后富,向村里提供岗位“造血式”帮扶他人,带动村里的贫困户就业,今年69岁的袁维正就是其中之一。袁维正长年在孙长发的农场里干活,从事除草、育苗等工作。“收入是按天算的,一天130块钱。没想到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挣到这么多钱,现在日子过得可以。”袁维正乐呵呵地说。

  特色产业让贫困户变“股东”

  龙华村位于白泽湖乡最北端,三面临水。村集体没有固定的资产收益,农业产业也缺乏有效支撑,是白泽湖乡唯一的市级定点帮扶贫困村。2016年,该村招商引资,陆续引进了恒新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和光明禽业循环产业园,推进现代规模农业发展。

  6月28日,记者来到恒新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园,在靠近破罡湖的200亩空地上,几个高标准温室大棚拔地而起,里面种植了空心菜、毛豆、西红柿等时令蔬菜。大棚后方,8个立体化养殖猪舍也已落成。

  产业园共分生猪养殖、种植蔬菜、休闲垂钓和污水处理循环利用四个区域。在生猪养殖区域,记者见到了正在做瓦工的贫困户叶剑四,去年10月份,由村委会出面,叶剑四将在银行贷的5万元小额贷款,投入到产业园里。

  去年12月份,企业为了让贫困户安心,每个人都提前分红,叶剑四拿到了2000元的红利。与他一样,共有9户贫困户的34万元小额贷款投入到产业园里,如今他们不仅每年能享受分红,更因为有着一技之长,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每月还可以领取3000元工资。

关键词:龙华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