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新闻现场:“感恩服饰”车间话“扶贫”

  一场夏雨过后,闷热的天气得到些许缓解,清新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气息。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宿松县凉亭镇三德村,紧邻村部一农户家门头墙面上,悬挂的“感恩服饰”招牌十分醒目。

  如果不是随行的该镇工作人员姚秋月介绍,记者难以相信,这个小型服饰加工厂的老板石加林竟是一名去年顺利脱贫的贫困户。

  顺着楼梯上到二楼,石加林正忙着张罗服饰加工。记者仔细观察,100余平方米的车间内,平车、烫台等各色服饰加工设备有序摆放,工人在流水线上娴熟作业,正加工女式衬衫。

  见有记者来访,石加林放下手中的活与我们攀谈起来。1976年出生的石加林是三德村石岗组人,家庭基础差、底子薄,曾与哥哥挤在小房子内一起生活,结婚生子后,家庭人口增多,他把房子让给了条件差的哥哥居住。母亲常年生病,医药开销较大,虽然在外务工10余年,但家庭负担重,他于2014年被列入在册贫困户。

  怎样才能摆脱贫困现状?2015年,在包组村委石先荣的推荐下,他另谋出路,前往浙江萧山区学习服装加工技术。掌握技术后,他又前往上海一家服饰公司务工。

  “去年9月份他就打电话给我,谈起回家发展的事,说想回来办个小型服装加工厂,让我帮着找找可有合适的房子租。我告诉他,只要他想回来,一定替他留意租房的事。”一旁的石先荣告诉记者。

  2016年腊月,石加林返乡后就忙着租房的事情。春节过后,他就着手清理租用的房子、招工、购买服装加工设备。“租房子、购买设备花了10多万元,多亏了3万元的小额扶贫信贷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石加林说,“我自己是贫困户,深知身处贫困中的不易,所以我招的工人尽量用贫困户。现在车间里的7名工人,其中有4名是贫困户。平时加工的服装都是从上海公司接单的,这里有18台平车,还可以招些贫困户过来。”

  当问及石加林回家办厂的原因时,他说,“去年,村里在术车组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我一家安排了1间2层、100平米的住房。有了安身之处,回来可以照顾老人、方便孩子读书。”

  见记者对“感恩服饰”中的“感恩”二字心生好奇,石加林忙解释说,“在镇村两级的帮助下,我掌握了技术、有了新家,日子越过越好。再加上在外打工时,许多朋友都帮助过我,所以我想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

  在车间流水线上做烫工的石茂林在工作间隙,也与记者聊了起来。1969年出生的石茂林,是三德村石岗组的一名贫困户,患有慢性支气管哮喘。“在这里手脚麻利的,一个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我身体不是很好,做事稍慢些,一个月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这里上班感觉挺好的!贴吃贴喝,离家又近,每个月的工钱顾得上一家人的开销。”石茂林瘦削的脸上充满着笑容。

  午饭前,该村东红组的贫困户殷金香也凑过来聊天。殷金香的小儿子在2015年突患免疫性脑炎,治疗、康复花了40多万,当初都是找亲戚朋友凑的,现在还欠着20多万。“石老板这个人真的很不错!春节时听说这里招工,我找到他,说我想边照顾小孩、边在这做点事,补贴家用。当时还有点担心他不同意,没想到他一口答应了。考虑到我的家庭困难,每个月发工资他都会多给我应得工资的10%。”殷金香对记者直夸石加林的好。

  聊起如今的扶贫政策,殷金香也连连夸好,“多亏了国家的政策好!家中4口人都吃了低保,俩孩子读书都有教育扶贫补贴。我自己患有糖尿病,可以享受医保政策,连门诊的费用都能报销了。我们贫困户的日子有盼头了!”

  “政府给了他很多帮助,他本人也积极向上,立志要通过自身努力回报社会,带动一些贫困户脱贫致富。”采访中,石先荣对石加林也赞赏有加,“去年汛期,他在上海从手机上看到我县山区一所小学被山洪淹没的视频,虽然自己的条件不好,他还是拿出了2000多元钱,买了100件衣服,捐献给县内一个协会奉献爱心。”

  采访结束离开时,记者回首望着“感恩服饰”招牌上的“感恩”二字,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关键词:车间服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