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贫困户成了脱贫致富带头人

  不管是买鸡苗还是鸡生了病,在宿松县趾凤乡团林村,只要是养鸡方面的事情,村民都会找刘攀峰把关。村里第一书记张力告诉记者,刘攀峰之前也是贫困户,后来走上了脱贫路,成了养鸡大户,现在村里的贫困户跟着他学习养鸡,他也成了村里的脱贫带头人。

  不懂经营血本无归

  7月13日,记者见到了刘攀峰,他长得高大结实,是干活的好把式。只见他咕咕几声号召,无数土鸡便从四面八方迅速围了过来,随着一声吆喝,瞬间又跑向四周林地。

  “这要是在以前,我都不会想到有今天的日子!”如今的刘攀峰提起自己的人生经历感慨万千。这些年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原来1977年出生的他,1岁时没了父亲,2岁时母亲离家出走,靠着村里面的救济帮扶艰难长大。因为生活所迫,13岁的他外出打工,学做木工,不到30岁,开了家装修公司,积累了自己人生第一桶金。

  五年前,刘攀峰和朋友合办了一个电子厂,因缺乏经验盲目入行等原因,没多长时间电子厂倒闭,这下子不仅将他打拼多年的积蓄亏光了,还欠下外债。他只能变卖房屋,不到一年时间从先前的“阔老板”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穷光蛋”。

  说起当年办电子厂的经历,刘攀峰至今仍心有余悸。他说:“那时候,真的不想活了。可是姨妈不停地安慰我,再想到家中的老婆和孩子,我心想,还是回家老老实实地当一个农民算了。”

  2013年,刘攀峰回到了老家。看到村民为了生计,来回走十公里山路,将山上的竹子拖下山,辛苦奔波还赚不到什么钱。刘攀峰心里非常苦闷,一时看不到希望,为此一蹶不振。由于长时间没有经济来源,刘攀峰一家一度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依托政策重树信心

  刘攀峰说,“人最怕没有盼头,谁愿意当贫困户?”贫困户的“帽子”牢牢地扣在刘攀峰的头上,让他感到脸上无光,空有一身力气没处使。

  直到2014年,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扶贫攻坚政策,刘攀峰开始迎来转机。村领导轮番上门做工作。第一书记张力告诉记者:“村工作人员劝他振作起来,耐心讲解扶贫政策,可是他亏怕了,不敢再折腾,后来领会了政策,终于动心了,决定再搏一次。”

  “我看到城里人将山里的土鸡和土鸡蛋当个宝,而我们大别山有的是山林,而且我对种养感兴趣。养鸡要上规模,真正土法养殖,不愁没销路。村子山林竹园茂密,是发展林下散养鸡的天然场地。”刘攀峰的想法得到了村里工作人员的支持和赞同。

  说干就干。刘攀峰多方筹集资金,在山坡上围起一个占地20平方米的场地,当年购买了200只土鸡鸡苗,成立了团林村首家林下生态散养土鸡场。

  刘攀峰全身心投入,抓住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有空,他就抱着手机了解市场信息和最新养殖动态,参加养殖培训,还积极地向周边的养殖能人求教。

  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经过半年的摸索实践,刘攀峰在农技人员的帮助下,让自己的养鸡业也变成了“有机农业”,还种植了百余亩茶树,茶树下的草可以用来喂鸡,鸡的粪便作为有机肥料,用来给茶树提供养分。

  刘攀峰还尝试着通过朋友圈和电商销售,一传十、十传百,将山里鸡蛋等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市场打开了,在村里的帮扶下,刘攀峰的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高峰时年出栏5万只鸡。

  刘攀峰也从养殖门外汉成了“土专家”,卖鸡的钱再加上其他山里土特产的收入,让他彻底甩掉了“贫困帽”。

  “光有好政策不够,还得靠自己肯干。”刘攀峰说,虽然自己脱贫了,但是还要带动群众共同增收。

  他通过合作社,通过“借鸡还鸡”,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刘攀峰借出孵化的小鸡让村民喂养,并且出技术,包回收,让大家共同参与养殖,一起致富,争取把土鸡养殖变成团林村的一个特色产业。

  “刘攀峰身份转变源于个人的努力,更得益于政策的春风。他的成功脱贫鼓舞了大家,让我们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更加充满了信心。”第一书记张力告诉记者:“去年,在市场低迷和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刘攀峰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因此受到打击,他坚持以每枚高于市场价一倍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土鸡蛋……”

  记者了解到,在过去的三年里,包括刘攀峰和其它的帮扶对象在内,团林村有469人成功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