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建军90周年特别报道——程南松:朝鲜战场遭遇敌机空袭

  程南松老人今年85岁,有着25年的军旅生涯,1951年2月奔赴朝鲜战场,担任警卫员和通讯员。8月9日,安庆晚报记者来到程南松的家中,听这名志愿军老战士讲述抗美援朝故事。


图为程南松老人

  目睹鬼子暴行

  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1933年,程南松出生在宜秀区五横乡一个贫苦家庭。出生6个月,程南松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人将他和姐姐带大。

  7岁时,程南松就为别人放牛。程南松回忆:“那时候,日本鬼子占领了安庆,还经常到我们乡里扫荡,抢夺粮食。此外,鬼子还在山头上建了三座碉堡,用来对付新四军。”

  程南松说,鬼子到乡里扫荡,一些妇女都将锅灰涂抹在脸上。“有一次,一名年轻女子在田里劳作,鬼子靠近时,她未发觉。鬼子见到这名女子顿生淫心,无奈女子跑不过鬼子的追赶,惨遭强暴。”

  程南松说,当时人们见到鬼子,必须点头哈腰,如果不愿向侵略者低头,便会遭到毒手。“有一次,鬼子抢了乡里一名老人养的鸡。老人不服,被鬼子打了几巴掌,后来老人不再反抗,才免遭杀身之祸。”

  童年的这些经历让程南松心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我恨不得马上拿起枪上前线,直接与鬼子战斗。”程南松说。

  参加朝鲜战争

  经历各种困难和挑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危。为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程南松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1年2月,程南松随中国人民志愿军66军炮兵第6师40团从丹东入朝作战。在新春佳节的爆竹声中,程南松乘坐火车跨过鸭绿江。

  由于武器装备与敌人有差距,入朝作战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尤其是制空权,被美军完全把控。”程南松说:“美军飞机整天盘旋在上空,气焰十分嚣张。当时,我们炮兵营都憋着一股劲儿,想把这些飞机一架一架打下来。”

  当时的朝鲜,随处可见弹坑、焦土,以及嗅到空气中浓烈的火药味,程南松体会到打战不是喊口号,是要流血,是要牺牲。“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只有走上战场,保卫祖国,才能体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这就是我当时的想法。”程南松说。

  在部队中,程南松担任营长的警卫员和营里的通讯员,主要负责营长的安全和通信。

  程南松说,作为警卫员,最重要的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无论到哪,我都要侦查清楚地形。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就要知道如何撤离,保护营长安全。那个时候,无论哪个级别的首长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吃同住,没有区别。上战场时,他们也都在最前方。”

  说着说着,程南松卷起了自己的裤腿,露出自己腿上的伤疤。他说:“在战场上受伤在所难免。我当时只有一个念想,保护营长就是我的职责,遇到再危险的情况也不能退缩。”

  翻山越岭送情报

  差点误入敌军阵营

  除了警卫工作,程南松还负责营和连之间上传下达的通讯任务。程南松说,执行任务时,不能携带信件,所有的消息都要牢牢记在脑子里。“没有车辆,全靠两条腿翻山越岭,因此需要‘脑袋好使,机动灵活’。”

  多次战斗下来,程南松学会了看树木、摸石头辨别方向。程南松举例:“由于阳光照射和季风的影响,一般东南方向的石头触摸起来手感较为湿润,而西北的则粗糙。”

  程南松说,执行任务的路途中,经常与敌人“碰面”。“因此还要学会贴地辨声,也就是迅速趴在地上,耳贴地面,分清远处来敌数目及来敌距离等,并尽快侦查地形,做好隐蔽。”

  程南松介绍:“有一次,我在夜间传递消息时,由于路况极为复杂迷了路,结果越走越远,差点跑到了敌军的阵营。当时一个人孤零零的,又黑又冷,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我当时心里想着,如果上级下达的命令,没有及时送达,会出大事。于是,我冷静了下来,凭借着以往的经验,一步步摸索着,最终完成了任务。”

  遭遇敌机空袭

  七名战友身旁牺牲

  1951年7月,程南松所在部队在行军中,被敌军侦察机发现。不久,敌军几架战斗机伴着刺耳的轰鸣声朝队伍飞来,子弹“哒哒哒”如雨点般倾泻而下。“在那次袭击中,我营有7名战士壮烈牺牲。”程南松说。

  “白天容易暴露目标,部队只好白天休息,晚上利用夜色行军。”程南松说,有时候一晚上要走近百里路。“由于道路难走,且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战士们都很疲劳,不少战士的脚下长满了水泡。即使这样,战士们咬牙坚持,决不让自己掉队。”

  程南松说:“我作为警卫员和通讯员,在部队进入阵地后仍不能休息,要了解营部指挥所的位置,随时与营长保持联系。另外,还要到各连了解情况,以便更快速地传达首长的指令。”

  1951年10月的一个夜晚,程南松所在部队在行军过程中被敌人发现,敌军派出大量人马进行围剿。

  程南松介绍,头顶上有飞机扫射,地面有步兵追击。“当时我身上还背着一口做饭的大铁锅。铁锅在月光的照射下反光,正好成了敌人袭击的目标。”

  “敌机不断俯冲攻击,子弹密集地打在我的周围,我和战友急忙跳进附近的田埂躲避。这是我在战场上离敌机最近的一次,我至今仍记得敌机驾驶员的样子。”程南松说:“由于情况紧急,当时有8名战士压在我的身上,致使我的大腿失去了知觉。庆幸的是,这次敌机的袭击,没有造成我方人员的牺牲。”

  观看阅兵仪式

  耄耋老人热泪盈眶

  1952年2月,程南松调回国内,后又被调往北戴河守边防。1960年,程南松到学校学习炮兵知识,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省省军区教导大队担任教员,负责教授炮兵知识。

  “当时我教得很认真,新兵们学得也很认真,有时连下课也舍不得走。后来,我教授的范围扩大到了团级干部。”程南松自豪地说。

  1975年,程南松回到了地方,被分配到安庆市红旗机床厂担任副科长一职,1993年退休。

  今年7月30日,程南松在电视上观看建军90周年大阅兵时,热泪盈眶。他感慨地说:“我们国家现在终于有了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抗衡的先进装备,敌人飞机在我们头顶上任意扫射的场面,也不会再出现了。”

  程南松作为先锋社区爱国主义教育的“导师”,经常给未成年人讲述当年在部队里的经历。程南松说:“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亲身经历,把爱党、爱国的教育,传递给下一代。”

关键词:建军敌机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