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5户回民因躲避灾荒,顺流而下,来到望江县,他们依江而居,以鱼牧为业,逐渐繁衍,形成了今天的漳湖镇回民村,成为望江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同时,因全村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也成为安庆市回族人口最多、聚居密度最大的民族村。多年来,回民村以“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支部工作目标,大力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村群众建成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以党建引领民族村发展,开出民族和谐之花。
党旗飘扬回民村
本报记者 常 艳
聚人心
特色村寨入画来
屋顶上的蓝色圆顶、门窗上的叶形拱装饰、文化墙上的阿拉伯文字……一走进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这里的风貌便与其它乡村截然不同。
“这里有居民308户,1280人,其中回族人口占90%以上,是望江县唯一少数民族聚居村,也是安庆回族人口最多、聚居密度最大的民族村。”回民村党支部书记刘卫东说。
尽管如今的回民村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但在几年前,回民村也和其它乡村一样,有着农村村庄的共性:脏乱差,房前屋后没有规划,道路狭窄,更别提有活动广场和民族特色了。
2010年开始,回民村开始新农村建设。“党员带头实施,不断上门动员。沿路走,逐户看,每家每户怎么拆,都有一个方案。”刘卫东说。
不仅如此,回民村还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和“清真寺建设理事会”,在做群众工作的同时,由阿訇担任理事会的负责人,通过他传递党的政策和村两委的工作意图,从而最大程度的取得村民的认同感。
通过细致的工作,回民村村庄整治工作顺利推进,成为安庆市首届最美乡村。也为下一步建设特色村寨打下了基础。
回民村是个民族村,回民占90%以上,特色村寨究竟怎么建设、村庄的特色如何显现、民族文化如何彰显,当时的村两委还没有成熟想法。
为了集思广益,村两委多次召开支部会、队长会、村民代表会,为村庄建设提取宝贵建议,最后形成了望江回民特色村寨建设规划文本。从立面改造、门窗改造、增加宗教元素等方面着手进行改造。
然而又一个问题来了。在符合改造的房屋中,有一部分为汉族家庭,有回民提出想法,非回族家庭不能进行民族元素的改造。为了做通回民思想工作,刘卫东和村里党员们上门动员。经过不断的做工作,回民的思想终于打通,特色村寨的建设顺利进行。
以中心村与清真寺建设为中心,以村庄整治为重点,以建设特色村寨为突破口,回民村实施了特色民居一条街、清真寺池塘整治、组组通水泥路、翻江抗旱站、环境整治、特色产业、硬化、绿化、亮化等十七项重点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回民群众齐聚一心共建特色家园主观意识。同时建成的望江县渡江战役——伊斯兰英雄纪念馆也融入了回民村的红色历史,进一步浓郁特色风情,稳步建设特色回民村寨。
谋发展
脱贫致富强产业
回民村虽不是贫困村,但并不意味着没有贫困人口。73户贫困户266人中,还有42户和166人未脱贫。而回民村资源丰富,同时又是漳湖镇距离安庆最近的乡村。在村两委眼中,浓郁的民族风情,鲜明的红色历史,优美的田园风光,特色的餐饮文化等等,都是可开发产业的资源。
今年春季,回民村凭借2000亩油菜花自然景观与少数民族特色,成为望江县“油菜花节”的主战场,当天吸引游客3.5万人,赏游节以来共吸引10余万游客,这给回民村发展旅游产业注入一针“强心剂”。很多村民也因旅游增收不少。
“在油菜花节期间我是指引员,一个月就有1500元。村里还出资买了自行车,光出租我又有2000元的收入。”贫困户马自林说。
作为贫困户的梁永生,也将自家客厅变成农家乐餐厅,成了油菜花节期间的小老板。“一个月增收五六千,这在过去可没想到。”
刘卫东告诉记者,美好乡村和特色村寨建设,给村庄发展旅游奠定了基础,油菜花节使我们看到了旅游产业的前景,目前村两委正积极谋划,将旅游产业不断扩大,增加项目。
回民村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如何壮大传统养殖种植产业,是村两委考虑的方向。
“牛羊养殖是回民村传统产业,但长期以来都处于零散分散养殖状态,虽然口碑好,但效益却不高。只有将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拳头,才能打响品牌。”刘卫东说。
为此,村两委联合村里3户养殖大户,成立了望江建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了养殖基地,成立了合作社。通过带资入股、小额贷款等政策和安排务工等方式,带动贫困户27户。
养殖基地建设规模年出栏达八九百头,尽管现在公司只联合了3户养殖大户,但牛羊产业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党员们还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
马自洋是村委会委员,同时也是一名党员,在2011年注册成立了回民湾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7户及其他农户38户,带动周边瓜萎种植面积达460亩,每亩增收1000元。不仅如此,而为贫困户脱贫进行专业指导,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
“过去我在合作社打工,后来马自洋给我指导,如今我在皖河农场自己种了七八亩蔬菜,生活越来越好。”董金春说。
“作为一名党员,需要有自觉为民服务的意识,作为村的党支部书记,更要有超前的发展意识。为帮助贫困户脱贫,同时带动全村致富,村两委一起认真调研,积极谋划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发展集体经济。”刘卫东说。
促和谐
回汉包容一家亲
2016年7月3日,罕见大暴雨侵袭望江,内湖告急。只有江堤防汛任务的回民村接到紧急电话,要求支援内湖防汛抢险任务。
当天夜里,回民村7名党员和2名入党积极分子带头,集结20余人,立即组成了回民抢险队,前往内湖参与防汛工作。整个汛期,在坚守江堤的前提下,支援内湖达300人次。同时,党支部还组织留守妇女和返校学生,组成了拥军帮厨,支援防汛抢险。
刘卫东告诉记者,渡江战役中,我们村就组成渡江突击队,帮助大军过江,被授伊斯兰的英雄称号。所以一直以来,回汉两族一直融洽,也有着相互帮助的传统。
回民村与周边乡村相互帮助的传统不仅体现在防汛这样的特殊时期,还体现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
从地理位置来看,回民村与六合和红湖村相接,尤其六合村,如同门闩中的一横,将回民村一分为二。日常生产生活,六合村近1000村民都从回民村经过,这种“一衣带水”的关系使两村有着更多交集。
去年,回民村兴修水利,畅通沟渠,大水来去通畅,未对农田造成太大影响,但处于上游的六合村的大水却因沟渠不通不能及时排走。回民村村民主动开挖一条沟渠,六合村积水顺利排走。
回民村过去一直沿江进行牛羊屠宰,不环保也不卫生,由于地类不符,村里一直没有建成远离村庄的屠宰场。但六合村却有一块七亩的建设用地符合要求。回民村党支部通过做工作,成功流转,解决了多年难题。
“在回民村里,汉族人口不到10%,在村里汉族算少数民族。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向回族群众灌输这个理念,形成民族包容的氛围。”刘卫东认为,虽然回族和汉族在生活及饮食习惯方面多有不同,但在漳湖,回民村与周边乡村相处和睦,少有矛盾,同时又互帮互助,这与平时的党建工作密不可分。
据介绍,回民村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把“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活动作为推进党建工作的重要契机,在群众中树立共产党员的模范形象。特别是一些同志、老干部发挥余热,主动当好党支部的参谋和宣传员。十分重视党员发展工作,把富有朝气、工作出色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为党组织注入了新活力。
“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强不强、作用发挥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重点工作推进。今年以来,镇党委全面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主体作用和基本功能,把推动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让经济社会发展‘主阵地’成为每一名党员检验党性和作风的‘主战场’。”漳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汪节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