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上期“建城史特稿”提到,随着冷兵器时代的一去不返,城墙的军事价值一落千丈。在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城墙一度被认为是城市建设的累赘,限制了城市交通,阻碍了城市扩张。在彼时的安庆,拆除城墙开始提上省政府的议程。不过,在安庆古城墙被大规模拆除之前,它仍在见证着铁血之城的不屈意志。
辛亥革命之后,安庆城墙上新开了很多“城门”。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为了方便城内市民去菱湖公园,特在宝善庵南侧城墙处新辟一城门洞,名曰“菱湖门”,俗称“小东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安庆省城东门外规划建设新市区,城外“菱湖路”也被更名为“建设路”,“菱湖门”也随之更名为“建设门”。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了建设省城东部新市区,筹办第四届“华中运动会”,新建一条马路从城内直达华中运动会主会场“安徽省立公共体育场”,特拆除四达路东侧城墙,贯通了四达路、成基路、建设路和华中路,新辟的城墙豁口取名“华中门”,又称“华中路门”,俗称“小栅子”。
民国十九年(1930年)六月,拆除造币厂东水关处城墙,打通新市路;同年,为了方便省立安徽大学第一院和第二院联系,在封闭的黄华门故址附近再开辟一城门洞,名曰“黄花门”,俗称“小北门”。
民国二十年(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在新市路城墙豁口处建造碉堡型敌台敞开式新城门“新市门”,又称“新市路门”,俗称“大栅子”。此城门是一座具有中、西合璧风格,军事防御碉堡型外凸式双敌台,街道两侧左右各一。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成立安庆城防工事委员会,负责修复安庆城墙等防御工事。
至此,安庆城历史上除水关外,共出现了十三座正式城门,分别是:正观门(八卦门)、万观门、盛唐门(镇海门)、康济门、集贤门、黄华门(黄花门)、枞阳门、金保门、玉虹门、同安门、菱湖门(建设门)、华中门(小栅子)及新市门(大栅子)。
1938年6月12日,安庆沦陷于日寇之手时,城墙面对海陆齐攻的敌人,再一次残破不堪。此时的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指望这城墙的防御作用,且战且退进入潜山。
不过,安庆城墙见证了这座铁血之城不屈不挠的顽强抗战——1939年5月5日凌晨,安庆沦陷周年前夕,国民革命军176师526旅、第九游击纵队以及驻扎在怀宁县的地方抗日武装等队伍,在反正伪军郝文波接应下,向安庆城发起了夜袭。
郝文波带领敢死队武装,在玉虹门北侧断裂城墙缺口处登墙入城,将守卫城门的少量部队击毙,打开被日军关闭一年之久的玉虹门。入城后,敢死队借对地形的熟悉,分兵作战,烧毁多处日伪机关,并逐步靠近集贤门一带。几乎同时,第二游击大队二中队,也在八卦门附近,与日军展开了正面交火。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这次战斗歼灭日军百余人,击毁日军车6辆,焚烧日军弹药库2所、飞机库数间,烧毁日军飞机2架。
此时,汪精卫正在前往日本洽谈建立伪政权途中,国民政府内部人心动荡,中国抗战处境十分艰难。此时,中国军队对一座省府城市发起攻城战,不仅让军民抗战士气大振,也打击了日军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
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岳西县店前镇人程雄,当时正在我市各地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他在写给父母的家书中,言辞之间就表现出他受到此役的鼓舞:“安庆正在围攻中,城内火焰冲天,炮声震地,敌之师长郝文波全师反正,而安庆在指顾之间,即可克复。儿想在今天这样的热烈大会,第二次其他纪念大会,就可在安庆城内举行了。”
国人深受鼓舞,日军深受打击——现存日本公文书馆第037.1385-01号档案也记录了中国军队这次迅猛的反攻:“五月五日天色未明之际,敌(中国军队)约1000名从安庆西北侧的马山附近,另一部约1000名从东方三公里外第二团防区方向突然来攻。战斗进行到约中午时分方将其击退……其间子弹在市区中横飞,且一部便衣队深入城中(指内城),使人心极为动摇。此战后,一时市内行人绝迹,店铺泰半关门,全城陷入一片生机断绝的死城状态……”日军驻安庆的主官,第116师团师团长清水喜重中将因此于两周后被免职,从此变成了一名中学校长。
中国共产党党员,多年从事地下工作的时任怀宁县县长胡允恭在《1939年在安徽的斗争》一文中,同样回忆了他曾参与的此次战斗:“1939年5月某天夜里,我们把队伍开到了前方,深夜12时左右,先用暗号和郝文波取得了联系。郝敏捷地干掉了守卫西门的日本兵,我们立即进城,带了不少鞭炮,一进城枪声、鞭炮声混在一起响成一片,俨若枪炮俱全。打了一个多小时,日本兵才开始集中,我们迅速撤出,我们一直躲到天黑才全部退到江镇……蒋介石接电后为了炫耀自己抗日,传令嘉奖,并赏了十万元现金……当时报纸对此报道得多……这次战斗,虽未打死多少敌人,但能打进日军占领区安庆城,这对日军的嚣张气焰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抗日力量是极大的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