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陈晓雷:带领村民走综合种养之路

  8月19日,前几天的大雨过后终于迎来了晴好天气。一大早,陈晓雷匆匆扒了几口饭,便骑着摩托车来到了他的百合种植基地,赶紧掐百合花。他说,百合花虽美,但只有掐掉,地里的百合果才能长得结实硕大,才能卖上好价钱。

  这里是太湖县北中镇浮坵村,因地处大山沟,海拔高,产业少,全村60户222人的脱贫任务相当艰巨。村两委充分发挥山区种植药材的历史和地域优势,将发展百合产业作为山区调整产业结构、助推精准脱贫的重要支撑。2016年8月,陈晓雷发动该村20户贫困户流转荒地150余亩,全部种植百合药材。

  “叔伯几个手脚麻利点啊,只掐花别损了百合果哈!”百合基地上五六个村民正哈着腰一颗颗地摘除百合花,陈晓雷撸起裤脚站在田埂上,边指导边向记者介绍说,“这些都是村里的贫困户,跟着我种百合,一方面解决了村里的空闲荒地利用问题,另一方面还能脱贫。”说完,陈晓雷指着地头舒凤萍、陈大华老夫妇向记者介绍,夫妇二人今年都有60多岁了,但锄草、清沟、翻耕、摘籽样样在行,2个月不到就挣了将近5000元,超过他们一年的收入。

  对于今年百合的市价行情,早年就有收购药材经验的陈晓雷也信心满满。陈晓雷随手拔起了一棵百合,轻轻掸了掸土,一页页硕大饱满、雪白如银的百合瓣向上聚拢,记者拿起掂了掂,足足有二两重。“预计今年的百合价格可观,每公斤40元应该不在话下,一亩地大约能赚4000~5000元左右。”陈晓雷咧嘴笑说,“贫困户都愿意跟着我干,有盼头。”

  “老陈了不起哦,后山岗上还有一个大养猪场咧。”见有记者来采访,正在地里摘百合花的一位老汉突然说道。在老汉的提议下,记者又跟着来到了陈晓雷的猪场。

  猪场的位置很特别,掩映在远离村居的深山密林中,陈晓雷说,因为猪场味道浓,这也是对现代养猪场的环境要求。

  猪场面积很大,67头母猪,年出栏1200多头猪,存栏500多头。场外建有6个60立方的沼气池、2个污水净化池。还没进猪场,记者就听见了小猪仔嗷叫的声音。

  在猪场的一旁,一个工人在压碎玉米杆,另一个工人正在清理猪粪。“这是我们村高桥组李小青、陈小环夫妻俩,都50多岁了,家中有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仅靠儿子微薄收入,确实很困难。”陈晓雷说,自从夫妻俩在他的猪场做长工后,一年纯收入就达5万多元,顺利脱贫。

  “每年,镇上几所学校食堂的猪肉营养餐都靠我家猪场供应,尤其是学生吃的东西,我们得保证猪场周边环境卫生和猪肉的肉质安全。”作为村里的头号养猪大户,陈晓雷已经有长达17年的养猪历史,无论是养殖还是销售都已经有了很娴熟的门路。也正因此,他希望村里的贫困户能跟着他一起养猪脱贫。

  2016年,在与村民们沟通之后,陈晓雷向村里的22户贫困户免费投放了总价为5万元的猪宝宝。“这些猪仔长大后,贫困户可以选择自己售卖出去,也可以转手卖给我。当然,我会以高出市场价1元的价格保底收购。”陈晓雷憨笑着说,这种途径既不需要贫困户任何成本投入,也不用担心市场风险,深受贫困户的欢心。

  除此之外,陈晓雷还在自家荒山上种植了80亩茶叶、120亩泡桐树、30亩桂花树,并套种芝麻、绿豆等经济作物。每年,他的猪场、药材基地、经济林都需要大量的长短工,仅人员工资一年就近30万,直接解决了村里的贫困户就业问题。

  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贫困户发展产业,陈晓雷还充分发挥自身力量,带领村民实施道路硬化、农电网改造、拆迁、排水排污等十大工程,让浮坵村的整体环境有了大面积改观。

  据了解,到2016年底,全村贫困人口122户454人实现了脱贫。2017年,该村计划拟脱贫60户222人,2018年拟脱贫95户210人。陈晓雷也被浮坵村村民形象地称为 “脱贫致富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