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初,黄铺村集体负债149万元。村两委面临着不但无钱办事、而且还要找钱还债的窘境。
面对困难,村两委团结带领党员群众,通过接工程、搞劳务、建厂房、办企业,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探索走出了一条“村社一体、村企共建”的发展之路。
截至2016年底,黄铺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1亿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2300万元、经营性资产达到110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2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1000元,实现了由“负债村”向“富裕村”的跨越发展。
组织村民抱团发展
9月4日,黄铺村余花屋美丽乡村示范点内,山水环绕、绿树成荫。农家乐主人付聂华在家里忙得不亦乐乎,除了要收拾饭桌外、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食材。仅4日这一天,他家就接待了10桌客人。
谈起余花屋村民组这些年的变化,付聂华喜不自禁:“原来村庄内到处是牛粪、遍地是垃圾,哪里还有什么游客!现在好了,村庄美了,每天都有开着私家车前来游玩的游客。沾了美丽乡村的光,我家搞起了农家乐,一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
并村之初,黄铺村因为村集体负债问题,要债老板要到了村两委的会场。谈起那段经历,村党委书记王绍南感慨道:“如何还债、如何发展?关键还是要带着群众一起干。”
把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把全体村民拧成一股绳,让每个人都为村庄发展出力,这是黄铺人发展的“秘诀”。
村干部带头是关键。2006年,黄铺村推进3个千亩林业基地项目。村两委抓住机遇,发动所有干部带头当工人,苦干3个月,所得收益全部归村集体、干部自己不落一分钱。就这样,为村集体创收70万元,掘得了村集体的“第一桶金”。
村干部带头,村民们自然积极参与。余花屋村民组建设美丽乡村之初困难重重,付聂华兄弟4人全部出动、全力支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之后几年,黄铺村全村上下团结一心谋发展,村集体通过承揽工程、提供劳务等方式,不仅彻底还清了债务,还实现了集体盈余。2012年,黄铺村成立锦绣农业专业合作社,由村集体注资580万元,全村1812户村民全部加入,全村人真正融在了一起。
集中土地集约发展
现年60岁的金佰亿是黄铺村五星组村民。前些年,将自家6亩土地全部流转后,他和老伴在村内的一家葡萄园里上起了班,成为了产业工人,两人一年工资收益20000元以上。他和老伴还都是村合作社的会员、村公司的股东。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把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规模效应成了必然趋势。
黄铺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编制“双环并举”发展规划,将整个村域划分为内环、外环,内环打造新型农村社区,外环分片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区。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到哪里、土地流转到哪里”的思路和“组界确界、户界确亩”的原则,由村合作社分步将群众的田地、山场流转过来,一部分由村集体经营花卉苗木等市场风险小、收益稳定的产业,一部分引进企业发展特色产业。
该村通过成立合作社、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机制,将村民的利益与村里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变“给别人打工”为“替自己做事”,焕发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源源不断地激发起大伙干事创业的激情。
目前,该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5万亩,占总面积64%,超过1/4的劳动力在村内农林公司、家庭农场等就近就业。村民们要么成为农场主,要么成为产业工人。2016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1000元。
激活主体多元发展
黄铺村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占地17000平方米,建有1.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园内现有企业10家,解决了该村40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业。2016年,这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给村集体增收35万元。
农村要快速发展,就必须把农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黄铺村通过不断摸索,找到了一条“村社一体、村企共建”发展路子。
2010年,该村以村集体为主体,申报成立了锦绣家园农林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村“两委”为理事、村书记为董事长、村民代表为股东、全体村民为股民,经营管理村集体相关产业,收益由村民共享。
目前,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花卉苗木基地、瓜蒌草坪基地、承接工程等,一年收益达到280万元。在收益分配中,首先确保农户土地流转租金,划设保障“底线”;剩余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再生产。
得益于集体经济的壮大,截至2016年,该村已对全村64个村民组主干道进行了拓宽整修,累计建成村内主干路网80公里,形成了环网相结的路网结构;累计整修当家塘500余口,昔日缺水严重的丘陵岗,如今大小塘口像颗颗晶莹的翡翠,镶嵌在美丽的田园间;改造低产田,小田并大田,修建田间机耕路,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迈入现代化。
“基层党组织作用巨大。黄铺村正是因为有了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才能探索出村社一体、村企共建的发展模式。下一步,怎样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让每名群众都能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红利,调动全体村民的积极性,对该村两委还是考验。”黄铺镇党委书记徐海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