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岳西,重峦吐绿,竹海叠翠。
这个山清水秀的皖西南边陲县城,既是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精神高地,也是属于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经济洼地。
所幸,关注的目光从不缺少。
1985年,岳西县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贫困县,也是安徽省重点扶贫县。自1989年开始,岳西县一直是省委书记的扶贫联系点。201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岳西县要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市委、市政府更是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把岳西县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聚力促脱贫。得益于中央和省市大力支持,这片红土地正逐渐走出经济洼地。
层层关注的精准脱贫
岳西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排在全省倒数第一,底子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进入脱贫攻坚阶段,仍有不少硬骨头。尽管困难重重,但脱贫摘帽的底气十足!
这底气,来自省、市对岳西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省市领导多次深入岳西县调研精准脱贫工作,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贫困现状,掌握致贫原因,算清扶贫细账,共商扶贫大计。
去年4月和今年7月,省委书记李锦斌两次走访岳西县,在响肠、店前、田头等多个乡镇进村入户,督查调研精准脱贫工作。他要求,把脱贫攻坚任务落实到每个贫困户、贫困人口和脱贫项目上,确保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今年4月,省委副书记信长星深入响肠镇新浒村和毛尖山乡王畈村,详细了解光伏扶贫、产业扶贫、美丽乡村和基层党建等工作。他提出,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不断强化产业支撑,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今年6月,省政协主席徐立全就大别山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调研并召开座谈会。会议要求,必须把深度贫困地区和群众作为攻坚重点,坚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有机统一,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气力,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场赶考,“岳西县率先脱贫摘帽”是其中一个重要考题。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将岳西率先脱贫作为重大政治问题、重大发展问题、重大民生问题,绘蓝图、明责任、定路径、聚合力,领导重视程度、责任落实硬度、政策投入力度、合力攻坚强度前所未有。
去年12月和今年5月,市委书记魏晓明两次到岳西县住村走访,与山区百姓同吃同住,向干部群众问计问策,共商脱贫攻坚、发展致富之路。
今年5月,市长陈冰冰到岳西开展进村入户走访调研。要求各级各部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协调配合,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7月14日,市委、市政府在岳西召开支持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动员部署全市支持岳西县今年脱贫摘帽工作。半个月后,全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听取安庆市支持岳西县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贯彻落实情况的汇报。
一次次专题调研和专题会议,酿成一个个决策。而这些决策,将脱贫攻坚推向纵深,改变着岳西。
脱贫“十八般武艺”
在探索创新扶贫的新路上,岳西人民展现出“十八般武艺”,屡创新招。
冶溪镇大山村实施期权扶贫。“期权扶贫”指将帮扶资金以及政府安排的项目、企业支持资金整合起来,发展养殖项目和加工项目。根据贫困程度与村民意愿,发放“期权证”,让贫困户成为村集体经济的股东,享受特色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帮助村里无资金、无劳力、无资源的“三无”贫困户实现脱贫。“有了期权,每年都能从中领到钱,就好像领工资一样。如果把钱直接给我,我就用掉了,明年、后年我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了。”贫困户胡从刚说。
五河镇则依据种植业实施合同式帮扶,以每亩800元的奖励支持合作社和农户持续发展构树,扩大规模。合作社、农户与公司签订种苗供应和产品收购合同。在合同期内,公司确保每亩增收2000多元。目前,该镇共种植构树3250亩,计划到2018年,全镇发展构树基地10000亩。
青天乡开展“互助金”试点。由帮扶单位无偿注入扶贫资金6万元“铺底”,村民自愿交入一定数量资金入股。村民只需找2-3户农户联合签字担保,由资金管理小组集体审批并向村民公示同意,就可立即支取资金。村里还把互助金产生的利息60%转作本金,把40%用于村组公益事业和特困扶持。去年成立到现在,资金规模达7万元。
全村发展茶、桑、菜项目30个,每户平均增收600元。村委会主任王建民说:“尽管借款数额不大,但放在想办事的人手中,就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毫无疑问,岳西人民把脱贫攻坚这个国家行动与自身命运紧紧相连,抓住可以脱贫致富的机遇,改变困扰多年的贫穷面貌。
贫困地区的翻身仗
2014年,岳西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1万人,65个贫困村。2016年底,这个数字减少为1.6万人,9个贫困村。
量变孕育质变。
集镇道路宽敞整洁,社区装有路灯,村里的轿车多了起来……
这是姚河乡沈桥村的现在光景。
“沈桥畈,邱家山,光棍出来一大班!”曾是当地流传的顺口溜。
借助于精准脱贫,沈桥村有了茭白和茶叶两大支柱产业,兴建了多项基础设施。如今,一幢幢小洋楼依势而建,宽阔的水泥路蜿蜒不断,贫困户逐渐脱贫,整村去年已经出列。
莲云乡莲塘村村民王学纯身患心脏病,看病花光了积蓄,成为一名贫困户。得益于产业扶贫,他撸起袖子干起了养殖业。“贫穷只是暂时的,我不能当一辈子贫困户,要靠自己的双手去脱贫,和左邻右舍一道奔小康。”和家人商量后,王学纯决定养鸡、养蚕。建起了500多平方米的鸡舍,第一批引进4000只鸡苗进行养殖。“只要行情稳定,今年赚个10万元是没问题的。”王学纯说。
在包家乡鹞落坪村,朱帮霞家的驿站生意红火。朱帮霞曾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夫妻俩靠打工生活。
两年前,夫妻俩办起了以住宿为主的农家乐。由于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住宿。“夏天来避暑,初冬来看雪景,经常游客前来住上一两个月。”朱帮霞说,“今年又新盖了一栋二层楼房,扩大规模,这日子越过越红火,打心眼里高兴。”。
朱帮霞现在一年收入30多万元,从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