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建军90周年特别报道——崔银水:一天七次突围

  崔银水老人是山西省壶关县人,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参加过大、小百余次战斗,身负三次重伤,拥有独立功勋荣誉等十二枚纪念章及奖章,获有英雄模范、特等英雄等光荣称号。9月10日,安庆晚报记者来到潜山县崔银水老人的家中,听这名抗战老战士讲述烽火岁月里的战争故事。
 

  目睹日军暴行

  1926年7月,崔银水出生在山西省壶关县桥上乡石嘴上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7岁时就给地主家放牛。

  崔银水回忆,1943年5月的一天,日军突然进村扫荡,一些村民来不及躲避,被日军残忍杀害。“鬼子一进村就开枪,我和弟弟躲到附近的山上。我亲眼目睹一名村民胸口中弹,当场毙命,还有一名抱小孩的妇女,也被鬼子开枪打死。这名妇女死后,鬼子还用刺刀刺入孩子胸腔并扛在肩上,直到小孩死后,鬼子才将小孩扔下悬崖。”

  崔银水说,他的父亲在寻找他和弟弟时,被鬼子发现,大腿骨被子弹打断。“父亲受伤后还有一口气,村民们用门板将他抬到附近山上的窑洞里藏了起来。由于没有药物治疗,父亲疼痛难忍,在煎熬8天后,离开了人世。”

  “父亲死后,我和母亲用草席将他卷起,草草地埋葬起来。”崔银水说,自此以后,家仇和民族恨,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坎里。

  攻打壶关县城

  1945年初,八路军来到壶关县崔银水所在的村庄,19岁的崔银水参加了民兵,负责站岗放哨。同年7月,崔银水报名入伍,被编入八路军34师102团3营8连,成为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不久,崔银水随部队攻打壶关县城。

  崔银水说,由于当时物资紧缺,加上没有战斗经验,他刚入伍时没有枪,只发了四颗手榴弹。“我用麻绳将手榴弹穿好,前后各两个驮在肩上,就这样出发了。”

  一天夜里,崔银水所在的部队发现前面村子里有一小分队日军,连长随即下令,进村抓俘虏。崔银水介绍:“那天夜里,战士们趁着天黑,避开岗哨,小心翼翼地摸进了村。走到一户人家时,发现里面有10多名鬼子正在呼呼大睡,我们悄悄进屋后,连长举起手枪高喊‘不准动,你们被俘虏了’,战士们一拥而上,将这些鬼子按在床铺上捆了起来,并押回驻地。此次偷袭,共俘虏日军15人,及少量枪支弹药。”

  崔银水说,当地老百姓见到这些押回的鬼子俘虏后,都愤怒地扑上前要动手,但被八路军战士劝住,一些人就向这些鬼子身上吐口水。

  挺进大别山区

  抗日战争结束不久,蒋介石发动内战。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全面大规模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插敌人心脏。

  1947年6月30日晚,在刘邓首长的指挥下,12万大军在300里长的黄河线上强渡天险。

  崔银水介绍,当晚,他来到黄河边,一颗信号弹突然打上天空,连长随即命令战士上船。此时,河对面的敌人向我军开火,战士们乘着木船,冒着敌人密集的子弹、炮弹在波涛汹涌中穿越黄河。木船离河岸40多米时,船只搁浅,战士们跳进膝盖深的烂泥中继续前进。不少战士的鞋子扎进烂泥里无法拔出,他们光着脚冲向堤岸与敌人拼搏。此战,敌人妄想把解放军消灭在黄河里的计划破灭了。

  1947年7月,崔银水所在部队包围了定陶的敌军。崔银水说,一天中午,战士们正在吃饭,营部通信员跑来说,敌人要突围逃跑。他和战友们放下碗筷,快速出击,堵住敌人去路。“我们从右边的河沟插到敌人前方,利用沟沿,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敌人瞬间乱成一团,战士们冲上去后,我们班成功缴获敌人机枪两挺,子弹半箱。”

  崔银水说,这次战役共歼敌4个师和9个半旅,共计5.6万余人,活捉敌中将师长赵锡田。此外,解放军跨过淮河,向大别山区挺近,在敌占区内开辟了新战场。

  部队挺进大别山后,一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崔银水对记者说,行军路上天气突变,雷雨交加。那时候,战士们都没有雨具,衣服被淋湿后就在身上暖干,没有鞋子就打草鞋穿。“我当时穿着草鞋,走了几天路,脚上磨了许多血泡,走路一拐一拐的,又冻又疼。后来,还是当地的老百姓缝了一双袜子给了我,情况才有所好转。”

  在大别山区,由于没有足够的粮食,经常挨饿。崔银水说:“一次我们实在饿得不行,就到附近的老百姓家要饭吃。我把帽子翻过来装了点剩饭,战友们凑过来,每人用手抓一把往嘴里塞。”

  崔银水说,在艰苦的环境下,战士们坚信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越疯狂,代表着吸引敌人的火力就越多,这对兄弟战略区进行大规模的反攻越有利。

  一天七次突围

  1947年10月,蒋介石调动33个旅的兵力,由白崇禧指挥,对大别山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围攻。“由于我军当时基本是以连、排为单位分散活动,没有力量与敌人硬战,因此只能与敌人‘捉迷藏’。”崔银水说。

  “今天到这儿,明天到那儿,有时一天转移好几个地方。”崔银水说:“让我难忘的是,一天之间,我们七次被敌人包围,七次跳出包围圈。”

  崔银水回忆:“那是在1947年10月中旬的一天夜里,我在睡梦中被哨兵叫醒。我起床观望,发现南面山上有人讲话,北面山上有挖工事的响声。我断定有敌人来袭,于是叫醒战友,端起一挺机枪对着南面的山头上一阵猛扫,敌人没想到偷袭被发现,组织火力回击。”

  崔银水说:“由于寡不敌众,我和战友们遭到一阵猛烈的回击后,趁着天色未亮,便向南面冲出包围。到了另一座山头,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发现敌人已追到了山脚下。我们赶紧从南面下山,刚到半山腰时,又发现正面和东南面有两股敌人朝我们追来。我们借助着山上的树林,悄悄地从西山腰转了下来。下山后,走了约5里路,到了一个村庄,本来想进村躲避一下,刚进村口,就听到一名老大娘大喊大叫,意思是村子里有敌人,山上也有敌人,让我们快跑。”

  崔银水说,当时大家都慌了神,不知道该往何处跑,所幸遇到了一名当地老百姓。由这名老百姓带路,他们来到距村20多里的大山脚下。“我们不敢懈怠,急忙向山上爬去。到了一座小山头,还没休息一会,又发现后面有敌人。我们赶紧向北面大山上转移,走了两个多小时后,决定向西南走。谁知没走多远,发现附近有敌人,我们只好又向北转移......。我们拼命向西南方向跑,翻越了三座山头才停下来。正当大家准备松口气时,又发现山下有一股敌人朝我们走来,于是双方交火。我们边打边撤,撤到山顶时,天色已黑,好在我们的队伍中有两名熟悉地形的民兵,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一步一步地摸索前进,最终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子弹擦肩而过

  1948年5月,崔银水所在的部队接到首长的命令,离开大别山。部队经岳西、桐城前往徐州,参加淮海战役。同年11月,崔银水和战友们接受到的第一个战斗任务是攻打杨庄守敌。

  “这次战斗中,有四颗子弹擦肩而过。”崔银水介绍:第一颗子弹打穿了他的棉帽子,棉絮被打了出来;第二颗子弹穿通了他的左手袖子;第三颗子弹穿通了挎包里的瓷碗;第四颗子弹从肩膀擦过,灼烧了皮肤。

  “我们全连110多人,最后只有18人活着回来。”崔银水说,连里的司号员年仅16岁,被困在了战场。为了活命,他在死人堆里趴了一天,等天黑才撤回来。回来时,全身都是战友的鲜血。

  采访中,崔银水老人说得最多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老百姓吃糠、吃菜,省下粮食给战士吃,妇女们不分昼夜一针一线的赶做布鞋送给战士,那是常有的事情。“在枞阳县渡江胜利后,老百姓给我们战士每人送了4双鞋子。不仅如此,很多母亲把儿子交给部队,妻子送丈夫上前线。因为群众看出了我们的军队是为他们着想的军队,共产党的军队是老百姓的军队。”

  对党无限忠诚

  解放后,崔银水先后担任重庆警备区警卫连连长、西南公安军政干校教员、浙江边防临海大队大队长、浙江仙居县人武部副部长。1974年5月,根据上级部门的安排,崔银水交流到潜山县人武部担任副部长。

  “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一切,是党把我从一个放牛娃培养成一名干部。”1982年离休后,崔银水先后为几百家单位做了革命传统报告。如今,91岁的他依旧精神矍铄,常常用他的亲身经历讲述从军报国,强军精武、对党忠诚的感人故事,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