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我们一直在路上:总有一些遇见是如此美好

  走上记者这条路,是梦想使然,不知不觉间,已走到了第五个年头。回首来时的路,虽有辛酸,却乐在其中。于我而言,这些年收获的最大财富,便是因为采访而遇见的那些人。从他们身上,我得到了很多向上、向善的力量。今天,我想分享一些同他们遇见的故事。

●遇见·真善美 他们真挚的爱令人动容

  无私的母爱

  遇见刘晓林是在2014年1月初,她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双胞胎脑瘫儿子,令人动容。当时正值寒冬,部门有个策划——寻找最需要温暖的人。从朋友处听说刘晓林的情况时,只觉得她日子过得苦,在看到她细致照顾两个孩子后,才真正感受到母爱的无私。

  刘晓林2001年喜得一对双胞胎儿子,没想到孩子6个多月大时被查出是脑瘫患儿,从此她再没出去工作,一心在家照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两个孩子。

  见到刘晓林是在她家,当时已近中午,她才刚忙完上午的事。两个孩子已13岁,大宝能自己走路,正在房间里玩,小宝完全不能走,一直坐着。她把家里收拾得很整洁,两个孩子也是干干净净的。在她卧室里,我看到了她年轻时候的照片,照片上的她漂亮又有活力。而眼前的她,清瘦、苍老,一脸疲惫。这些年她每天都围着孩子转,连门都很少出,孩子吃饭、穿衣、洗澡、大小便,什么都要靠她。很多时候孩子都是不乖的,乱砸东西、把头往墙上撞……她得时刻看着。虽然累,但她从来没想过放弃这两个孩子。

  患上脑瘫是这两个孩子的不幸,但能遇上一位好母亲又是他们的幸运。报道刊出后,很多读者都被刘晓林的事迹感动,还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夫妇带着双胞胎儿子去刘晓林家看望、鼓励她,并送上了爱心款。

  善良的少年

  2014年,我还遇见了一位孝心少年,15岁的他已是家里顶梁柱。当时是3月,我在岳西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听人说起这位少年,便想去看看。陈子龙当时正在读初三,他3岁时父亲被查出患“渐冻症”,父母离婚,母亲改嫁;8岁时父亲病重失去自理能力;13岁时,奶奶去世,从此照顾父亲的重担都落在他肩上。

  陈子龙对父亲的照顾细致入微,早上5点起床,烧水、扫地、倒垃圾,帮父亲穿衣、解决大小便,再扶上轮椅,怕父亲冻着,还将电火桶插好,用毛毯把腿围好,把电视打开……一切安顿好他才去上学,往往连早饭都顾不上吃;放学回家照顾好父亲再写作业。父亲晚上睡觉要翻身,他总能准点起来。采访时,他话不多,都是父亲在说。这位沉默、清瘦的少年,对父亲极有耐心,看得人心里酸酸的,又觉得很欣慰,满心佩服。

  坚守的老教师

  “遇见”叶庆云老师,是在他学生写的悼念文章里。今年年初叶老师去世不久,他远在海外的学生储德高写了篇悼念恩师的文章。初看文章,只觉得师生情谊深,这位学生真是有心。

  9月初,部里有个关于教师节的策划,我立马想起了悼念文章里的这位老教师——叶庆云。我重读文章,并采访了写文章的人以及叶老师的家人和他曾经的同事,愈了解愈感动。

  叶庆云生活在岳西县中关乡京竹村,今年正月因为胃癌去世了。他的学生储德高说,恩师扎根山村小学40余年,不知道教出了多少学生,只知道村里从“60”后到“00”后他都教过。他为人和善,做事公正,村里人都信赖他,他就像是白鹿原上的朱先生。他的儿子叶根焰回忆,父亲深知农村娃只有读书才有出路,他坚持“一个学生都不能少”,经常因为劝辍学的学生继续上学而被家长骂,他还常常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钱帮学生垫付学费,以至于自家房子成了危房却没钱盖新房。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处小细节,叶老师为了让村里的孩子少走点路,在家门口就能上学,他一个人撑着村里的小学校长达十年之久。学校有一到四年级,他轮流给学生上课,最少的时候只有两个学生,最多的时候也就十几个。他每天早上去学校都会背点柴,用来给学生们烧水喝。遇到下雪等恶劣天气,他还会把路远的学生送到家。每每想起这样的画面,我的眼眶就会湿润,心中升腾而起的,是对这位老教师的敬意。
 



●遇见·热心肠 他们的热情让人心里暖

  有爱的公交车司机

  遇见汪磊是在2015年初春,有很多网友在论坛上发帖,称赞32路公交车司机汪磊会微笑地向每位上车的乘客打招呼,贴心叮嘱乘客“请坐好”、“下车慢一点”……温暖的话语让乘客的心里暖暖的,坐过他车的乘客都说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看到网友的称赞,我也忍不住上车体验一番。才踏入车门就听到亲切的问候“您好,请投币,现在只要1元啦”。从未见过司机向乘客问好,我当时愣了一下,但很快就适应了,他会跟每位上车的乘客问好。他对乘客极有耐心,总会等大家都坐好再启动,遇到颠簸路段,还会提醒乘客“坐稳扶好”,乘客下车也会提醒“小心后边的电瓶车”。他车开得稳,对乘客态度又极好,大家一团和气,车厢里的氛围让人觉得轻松又自在。

  汪磊说,他的目标是能让每位乘客都开心,让乘客上了他的车就有种回到家的感觉。此后,我偶尔还会坐汪磊的公交车,他的态度一如既往的好。我也常在别的公交车上听到乘客说起他的好,为他的坚持感到欣慰。

  争做好事的出租车司机

  遇见“道龙车队”是在2015年夏天,他们是一支党员示范车队,以乘客满意为追求,以打造安庆一流的窗口服务品牌,塑造出租车行业崭新形象为目标。走近他们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是爱管“闲事”的热心肠。

  “道龙车队”有个内部交流的微信群,约定谁做了好事就发到群里与大家分享。看他们的微信群,常会被这群“可爱”的出租车师傅感动。在他们的微信群里我经常看到:有人将移开的窨井盖挪回原位;有人在雨夜将迷路老人送回家;还有人捡到遗失物品多方寻找失主……师傅们比赛做好事,大家也都会为做了好事的师傅点赞,微信群里每天都很热闹。

  队员们都说,头上顶着“道龙车队”的牌子,是荣誉更是责任。他们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在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人。他们做的虽然都是小事,但让人心里暖暖的。

  热心的老读者

  遇见甄照远是从一封信开始的。公交车司机汪磊的报道刊出后,我收到读者甄照远三页纸的手写信。信中说,看到报道后,他特地乘车体验,的确有暖心的感觉。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位好司机。看到信我既意外又高兴,按他留的电话打过去,才知道写信的是一位75岁的老人,后来的接触中,我屡屡被他的热心和真诚感动。

  甄老推荐的采访对象是新宜小区到红旗小区北大门免费公交专线司机杨志达,约定采访时间是上午9点。甄老一大早就等在红旗小区北大门公交站,他是特地来迎我的,采访时也一直陪着。

  甄老是退休教师,每天都要看报纸,是《安庆晚报》的忠实读者,看到报上登的新鲜事物,都会去看看。有一次他看到“安庆花事”写到了腊梅,说莲湖公园牡丹园里的腊梅开得正好,他特地从东部新城跑过去看,还买了腊梅种在自家院里。

  聊天中,我得知甄老喜欢种花草,最喜欢金银花,在院里种了好几棵,被同事和邻居戏称为“金银花专业户”,于是跟他相约等金银花开时采访。初夏我接到他的电话到他家,看到金银花正开得热闹。除了口头介绍外,甄老还给我准备了手写的材料,详述了种花的经历,足足写满了四页信纸。临走时,他还剪了几根金银花枝给我带上,说插在土里就能养活。

  这是因为一篇稿件结下的缘分,我一直珍藏至今。以上种种还只是部分,遇见他们,我心怀感念,然后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