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今日关注:接地气的“委员工作室”

  去年我市开始政协委员“委员工作室”试点工作,百余名政协委员参与其中,他们结合委员职能和日常工作,发挥双重身份作用,搭起了为民排忧解难的新平台,创造了为民服务的新模式——

  截至今年9月,全市共建有34个“委员工作室”,全市100多名政协委员在各社区挂牌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所长,定期开展活动,服务社区居民。不仅成为政策法规的宣传站、社情民意的收集点,还成为连接群众的纽带桥梁。

  双重身份 情系群众

  住在大观区菱湖街道东二巷社区的居民都知道,社区里有一个“王安委员健康咨询工作室”,区政协委员、石化医院医生王安每周三雷打不动到这里值班。不值班的时候,他就把手机号码贴在门上,群众一个电话,他就会赶过去。有人觉得这样做既耽误时间又耗费精力,替他不值,他却说,“我是政协委员,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居民。”

  为办好“委员工作室”,王安没少下功夫。他认真梳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分类研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今年5月份的一场讲座,吸引了100多名社区居民参加。石化一村的李根生对这场讲座印象十分深刻。“我得了糖尿病十多年,参加讲座学到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更让我感动的是,王安知道我的情况后,私底下给我普及知识,提醒生活中注意的事情。”李根生说。王安坦言,设立“委员工作室”,既是政协委员职责所在,也与自己的工作性质有关。

  和他一样,发挥双重身份优势,还有迎江区政协委员王晶晶。王晶晶是一家教育机构负责人,她发现很多留守孩子作业没人辅导,于是她成立了“王莹莹四点半工作室”,接纳留守儿童,免费提供课外辅导。为促使孩子成长,她还与孩子们的家长联系,定期汇报学习成绩,这一做法,引得周边居民纷纷“点赞”。

  扎根社区 贴近基层

  迎江区龙狮桥乡机场新村小区居民伍胜林今年60多岁,小区附近没有菜市场,这让腿脚不便的他十分困扰。他将这一苦恼反应到“委员工作室”后,委员形成议案提交到区政协,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不久之后,潜江路临时菜市场便新建而成。“单凭社区的力量不足以解决的问题,委员能帮助协商解决。”机场社区书记彭向阳很有感触。去年,该社区被纳入滨江片一期棚改项目范围。从事房地产工作的焦地玲是“委员工作室”的一名成员,她来到社区,和群众耐心讲解棚改政策,减轻了不少社区干部的负担。

  自从有了工作室,村部也都热闹起来。“你看,每个月都安排了委员值班,村民也都知道了,定期过来了解活动。”彭向阳指着一张值班表告诉记者。

  荣升社区“锋云慧委员工作室”由来自安庆一中和高琦小学的老师组建,做教育辅导,颇受家长欢迎。周围居民如果有教育方面的疑问,都愿意到这里咨询。工作室里王华锋、程彩云、李敏慧三位老师都是区政协委员,他们三人利用闲暇时间多次来到社区,了解社区情况和群众需求,发现许多家长和孩子对高中文理分科有不同看法,便组织了一次专题活动。“专门讲文理分科,那时我的孩子正面临文理分科,当时去听了,特别受用。”荣升社区居民李月霞说。

  迎江区宜城街道南水回族社区主任毛钰宏告诉记者,“委员工作室”成员每天都会开门接待居民群众,在促膝交流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辖区居民说,“自从有了‘委员工作室’,这里成了政协委员与居民群众最接地气的沟通桥梁。”

  建章立制 规范运行

  由点到面,从试点到推广,“委员工作室”逐渐从新鲜事物变成群众身边的日常机构,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每个工作室都在显眼位置张贴了规章制度,做到了制度上墙,明确规定工作室的功能和作用。今年7月,市政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委员工作室”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委员工作室的标准及主要任务,要求各县(市、区)政协创新委员履职方式方法,多措并举,进一步搭建政协委员服务人民群众的广阔舞台。

  把工作触角向基层延伸、向群众延伸,打通政协履职“最后一公里”的一项重要举措,“委员工作室”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工作室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