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社会治理:向典故求学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近年,桐城市借助地方传统文化,推行“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目前,该市检察、公安、民政、农委、信访等11个部门及各乡镇、街道都已设立“六尺巷调解工作室”,形成了具有桐城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品牌。

  社会治理:向典故求学问

  本报记者 罗少坤 本报通讯员 方岱宗 陈 俊

  古为今用六尺巷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矛盾纠纷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桐城市借助传统地方文化,推行“六尺巷文化”和“君子文化”建设,打造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

  “六尺巷”的由来记载于《桐城县志》,其典故传承和弘扬的是“和为贵”的和谐处世之理念及宽容礼让做人之美德。两年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因子,桐城市人民法院率先推出“六尺巷调解工作法”这一调解理念和方法。

  “六尺巷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所蕴含的谦和礼让、知进退等深刻内涵,与法院司法实务、审判实践具备紧密内在联系。为此,桐城法院提出并总结了‘六尺巷调解工作法’,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三个阶段,分布于诉前、诉中、诉后三个环节。”12月7日记者采访时,桐城法院副院长陈浩说。

  去年底,被告李某的餐饮公司电线短路突发火灾,导致同一幢楼房的多家住户房屋损坏,原告朱某家中房屋墙体大面积开裂,防护网及吊顶变色变形,产生异味。事后,朱某和李某多次协商未果,诉至法院,要求李某赔偿相关损失5万余元。

  承办法官实地勘察了被烧的房屋,并召集李某前来调解。双方对墙体的修复方法和金额分歧较大,在调解过程中,法官阐明李某应站在对方的角度来面对这起事件。为公平正义地审理此案,法院依法委托相关机构予以评估,通知双方到庭进一步做调解工作。原被告感受到法官确实从减少诉讼成本和为当事人着想的出发点,均表示相互谅解。今年9月,当事人最终就赔偿数额达成协议并当场给付执行款,原告撤回起诉。

  桐城法院法官吴问银说,“六尺巷调解工作法”分为听、辨、劝、借、让、和六步,用六尺巷典故启发人,用情理法交融引导人,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用知进退境界昭示人。在实际应用中,吴问银创新应用背靠背调解法、案例展示法、换位思考法、巧用人情法等,化解了一个个矛盾纠纷。

  吴问银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工作的目标和使命。热心接待、耐心倾听、诚心劝和、公心为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群众,‘法槌声声’只为公平正义而敲响。”

  和谐治理在桐城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关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要求中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社会治理格局的打造,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点环节。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提出,是基于当前矛盾纠纷主体的多元化、类型的多元化、诉求的多元化。因此,相应的化解纠纷的思路、方法、措施、途径等也要多元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的净化器、心灵的润滑剂,在教育人、感化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六尺巷”故事在桐城家喻户晓,其与审判实务结合发挥出了奇效,这一做法是对社会治理的一种创新,有利于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使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同学会酒驾死亡赔偿、“拾破烂替子还债”、“卖菜老人守诚信、冒雨兑现赔偿款”等桐城法院案件中,都有“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的印记。这一工作法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号召力,在社会弘扬正能量。

  2017年,桐城市出台实施意见,在该市全面推广应用“六尺巷调解工作法”。目前,该市检察、公安、民政、农委、信访等11个部门及各乡镇、街道都已设立“六尺巷调解工作室”,形成了具有桐城特色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品牌。

  文昌街道,正是六尺巷坐落地,人口密集,矛盾纠纷复杂。设立“六尺巷调解工作室”以来,化解了大量基层矛盾。

  街道综治中心主任王中根说,“六尺巷调解工作法”是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一大创新,可促进国家治理与社会自治的有效整合。人民调解可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秩序的维持不仅能够事后救济,也可做到事前预防,对暂不会引起治安及刑事案件的纠纷,能够及时向公安机关及其他部门反映。人民调解通过双方当事人的合意形成一种自治秩序,相对于法律秩序来说更具亲和力,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动力。

  “人民调解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新型纠纷时,还有助于填补立法空白,形成新的规则或习惯。人民调解同当前行政裁决、仲裁、复议、诉讼、信访等构成新的多元化解机制,以实现良法之治。”王中根说。

关键词:典故学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