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言行垂范 德治乡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近年来,宿松县高岭乡积极探索多元化社会治理方法,通过充分发挥党员、“两代表一委员”、新乡贤等在当地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贤达人士的影响力,以德治乡,积极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了该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新乡贤解“千千结”

  因为2017年9月底一起交通事故,高岭乡信访接待中心与村民熊某、汪某结下了“不解之缘”。3个月前,熊某与同村汪某行车相撞,汪某当场受伤昏迷。汪某被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抢救,双方家人因医药费垫付及赔付问题始终僵持并反复争执。

  事后,该乡乡贤调解工作室主任唐金根开始出面做工作,让双方多换位思考,各让一步。前后两个多月,经过一轮轮的调解,这起因垫付医疗费引起的纠纷,在乡村干部和乡贤调解工作室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最近化解了。

  2016年初,高岭乡在乡综治中心成立了新乡贤工作室,在文化站建立乡贤馆,建立起了乡、村、组多级乡贤工作体系。通过自上而下寻找乡贤、自下而上推举乡贤的方式,在各村推选出了50余位“五老”人员、优秀党员干部、乡村教师等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贤达人士,组成了新乡贤工作群体。

  2017年12月28日,乡党委副书记张赛红告诉记者,新乡贤们熟地、熟人、熟事,生活在群众中间,为乡亲所信任,对村级各种矛盾纠纷号得准脉、跑得动腿。借乡土文化,用乡土语言,靠乡土办法,用“和为贵”理念感化人,用“知进退”境界昭示人,他们可以及时调处化解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甚至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推动了乡村邻里纠纷化解工作的关口前移。

  土地、婚姻、邻里关系、工程建设……两年来,高岭新乡贤参与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9件,及时将矛盾化解在源头,使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近年来,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不断出台,但群众涉及利益的矛盾纠纷也层出不穷,究其原因,是一些村民对政策不了解、不知情,导致不理解、不支持。为此,该乡去年7月也在村级成立了“乡贤参事会”。村民有事找乡贤,乡贤将问题收集反馈给村两委,乡贤成了村民的“代办员”。村两委也及时将惠民政策、村务政务、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等告知新乡贤,由新乡贤向群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新乡贤又成了政策的“宣传员”。

  高岭乡自开展新乡贤文明行动后,在乡级成立了“乡贤文化分会”,开展乡贤文化教育。分会负责挖掘优秀乡贤文化,寻找宣传当代乡贤优秀事迹,开设道德讲堂、乡贤讲坛,举办各类新乡贤活动等。

  在高岭村、姚圩村,“唐氏家训”活动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在汪冲村,新乡贤讲党课活动发挥了道德引领教化的作用……乡贤文化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在全乡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社会矛盾纠纷大幅度下降。

  纠纷命题多元解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在化解大量矛盾的同时,也预防和减少了矛盾的发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大地深深扎根,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今,在高岭乡各村组,“有事找乡贤”思想已蔚然成风。

  在高岭乡,一些村积极探索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建立了“党员之家”。“党员之家”既是村情民意的收集地,也是矛盾纠纷的排解地。汪冲村“党员之家”就为村里解决了不少邻里纠纷,做到了“小事不出村”。

  汪冲村一位老人沈小兰育有四个子女,自己的住房年久失修变成了危房,而她希望子女翻修加固却屡遭拒绝,老人请村干部多次上门协调,子女还是不为所动。去年5月,老党员沈互和在“党员之家”参加党员日活动时,听到村干部反映此事,沈互和立刻赶到沈小兰家中,将其子女教育了一番。

  “你们自己都是做父母的,这样对老人不孝,带坏了家庭的风气,还怎样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以后还怎么在社会上做人!”由于沈互和平时做人大气、办事公道,沈小兰的子女听到他的教育后,也很羞愧,也怕被村里人指责,立即表示愿意帮母亲修房。

  在高岭乡,像沈互和这样为村里解决矛盾纠纷的党员,不在少数。“党员之家”利用党小组活动和党员活动日等开展活动,为邻里解忧,为村民解困,为村两委建言,建起了基层党组织解决矛盾纠纷的坚强堡垒。

  2016年初,高岭乡在乡综治中心设立了“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同时在村人口集中地设立“两代表一委员”民情民意点。民情民意点及时将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及矛盾尖锐的问题反馈到乡村两级,并提供意见建议,帮助乡村及时掌握矛盾隐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乡人大代表高岭村卫生室主任唐裕民,借助卫生室人员集中的优势,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多次帮助乡村化解矛盾。有一次,唐裕民听病人唐某说与邻居石某因为宅基地发生纠纷而被拳脚相加才受伤来吊水的时候,唐裕民立马打电话把石某叫到村室,跟两人讲起了“六尺巷”的故事。礼让故事讲完,两家疙瘩解开了,矛盾也化解了。

关键词:德治乡里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