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全市仅剩32家报刊亭 城市报刊亭该何去何从?

  1992年为了配合黄梅戏艺术节的举办,一夜之间,80余个样式统一的报刊亭出现在我市大街小巷,成为城市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随着手机、网络、电子支付……的冲击,一个亭子养一家人的营生开始越来越难以为继,满载读报人记忆的报刊亭究竟该何去何从?


图为1月11日早晨,王文敏在报刊亭整理当天的报纸。徐火炬 摄  

  1月8日上午,家住先锋巷小区的李平安大爷一大早就开始在小区周边到处寻找报刊亭,想买一份当天的《安庆晚报》,可是让他烦心的是,一直到上午11时左右,他都没有买到当天的报纸。

  李平安今年75岁了,让他最为关心的是涨工资、两会等各种与他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每当这样的大事发生时,他总是要看到铅字的官方报道才能放心。“今天早上,我在广播里听到了安庆市两会选举名单产生了,我立马就出门买报纸去了。”李平安告诉记者说,他从龙狮桥开始找起,一直找到华三小附近,一路上一共只找到了三个报刊亭,报纸不是卖完了就是被别人预定了。”在华三小报刊亭附近,拿着别人预定的报纸,李大爷久久不肯撒手。

  “像你这样买散报的很难买,你还是去双莲寺小学那里的报刊亭找找吧。”报刊亭的老板建议李大爷说道,腿脚不便的李大爷只能悻悻而归。

  新媒体和网络支付冲击 报刊亭经营困难重重

  华三小门口这家报亭的老板王文敏今年已经63岁了,寒来暑往,他和爱人坚守这个报刊亭已经有12年了。老王的报刊亭还属于最原始也是最简单的报刊亭。以前还有公共电话,自从取消了这项业务之后,老王的报刊亭仅剩下经营报刊杂志这一项业务了。“旁边就是超市,卖水肯定是不行的。”老王无奈地说。

  “当年好的时候,我们的报刊杂志有40多个种类,一天轻轻松松能卖几百份报纸,一个月的营业额基本上都是1万多,按照25%的利润来算,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块钱,再加上两部公用电话,一个亭子能管一家人的营生。”据老王回忆说,大概从前年开始,生意就开始急转直下了,“手机开始普及之后,不仅是电话没人打了。就连报纸杂志也开始逐渐卖不动了。每天经营到晚上11点,营业额都不到100元钱。”

  在记者采访时正值放学下班高峰期,王文敏的报刊亭已经先后迎来了6名顾客,分别购买了两份《安庆晚报》、一份《文摘周刊》、一份《读者》和一份《实用文摘》和一本《漫画》,即便是这样,王文敏才赚了6、7块钱。

  “现在卖的最好的是《文摘周刊》、《安庆晚报》,但是即便是这样,我也不敢订的太多。”老王告诉记者说,“一份报纸我只能赚1毛2分钱,一天10份,也只能赚到1块多钱,但是如果一份报纸砸在手上,需要卖五六份报纸才能回本,不划算。”

  “现在这个真不好做,两个人忙死了,一个月才只能赚700来块钱。”老王说,之前签的合约今年6月底就要到期了,他可能也不会再坚持下去了。

  和王文敏报刊亭不同的是,位于纺织南路上卢雪琴和妹妹经营的这家报刊亭可以算的上是最新功能最齐全的报刊亭了。从2010年经营至今,除了卖一些报刊杂志之外,她们还经营一些饮料,便民服务站内还可以代缴话费、水电气费、有线电视费用、代购飞机票汽车票、电瓶车快充等业务。然而面临着新媒体和网络支付功能的冲击,她和妹妹两个人每个月的纯收入也只能维持在两三千块钱。

  “这两年生意太难做了。以前高峰期的时候,《读者》、《知音》这些杂志一个月要卖到七八十本,那时候我们两个人一个月的收入能有五六千块钱。现在一个月只能卖几本,代缴费业务也是直线下降。好在夏季高峰期饮料和水还能维持一下,但是总的来说只能是勉强糊口。”卢雪琴说。

  全市仅剩32家报刊亭 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转型

  记者从市邮政投递局了解到,目前全市还有32个报刊亭,分别分布在集贤路、纺织南路、华中路、龙山路等老城区主干道,新城区则一家没有。“1992年-1998年最高峰城区有110个报刊亭,随着道路的拓宽、老城区改造和经营不善等各种原因,报刊亭数量越来越少。”该局报刊零售业务部负责人刘文斌介绍说,“2008年,我市对所有的报刊亭进行了统一的更新,那时候报刊亭就只剩下40余个。在这40个中,有6个属于搭载了便民服务站的新式报刊亭,其他仍然以传统的报刊杂志业务为主。”

  “近两年,随着网络的普及,全省的报刊亭数量都在锐减,目前我市32个报刊亭真正运营中的也就十几家,很多都处于半运营状态。为此,我们也一直通过减免租金等方式积极地为他们寻找出路。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将报刊亭与EMS联动起来,通过设置淘宝驿站等方式给亭主寻找新的增长点。但是仅仅通过我们一家之力,收效还是甚微。”市邮政投递局张仕新经理告诉记者说,“我们认为报刊亭应该是给城市文明加分,而不应该是城市的负担。从城市角度上来看,一个城市应该有一个地方能够给老百姓提供购买文化产品的地方,要有更便捷的渠道为老百姓提供精神食粮。”

  报刊亭没有理由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缺位”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迅速崛起,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便捷、快速、碎片化的“无纸阅读”,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纸媒阅读人数下滑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纸媒发行终端的报刊亭,其实际承载的报刊销售功能也必然下降。在具体销售职能下降的同时,当下报刊亭的文化符号功能却日渐上升。当前国内各地纷纷强调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在一座城市中,报刊亭、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是否到位,是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在这个意义上,报刊亭没有理由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缺位”。安庆市政协委员王远志这样认为。

  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报刊亭,可以赋予其新的功能、在其功能上进一步充实和优化,即在原有报刊和书籍销售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功能。可以将报刊亭作为我市书店、图书馆借书还书的终端,当然其基础功能还是报刊销售,同时借助其他收费服务项目等维持基本的经营,避免经济状况恶化而影响报刊亭的正常运转。“2018年安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前言后记’书店分别落户市民广场和筑梦新区,我们看到的政府在宜居工程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所做的努力,如果将报刊亭与‘前言后记’书店结合起来,报刊亭将会重现其往日的辉煌。同时将建议将报刊亭建设与管理纳入《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规划部门在城市新建、改造中,应将报刊亭作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提前进行规划。”王远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