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财经快讯 >

乡村振兴:拨动时代琴弦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三农”工作提出了很多新概念、新表述、新举措,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4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

  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新时代三农问题的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记者带您看乡镇如何拨动“乡村振兴”这根时代的琴弦。

  乡村振兴:拨动时代琴弦

  本报记者 李 屹 本报通讯员 檀志扬

  农村:内外兼修

  到新建的村污水处理站观察水质变化,成为怀宁县平山镇汪岭村村民程查应近半年来的一项新乐趣。

  以往随意排放的污水,现在全部进入污水处理站,经太阳能微动力一体化设备和人工湿地处理后,污水达到国家农业生产用水标准后排放。虽然没有专业水质检测设备,但肉眼即能观测到村里一条条“黑水沟”变身“清水渠”,让程查应感到“生态宜居”指日可期。

  在平山社区牌楼新村,先后筹集资金500余万元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其中群众自筹34.69万元,项目奖补资金144万元,整合其他项目资金300万元,安装路灯50盏,修建主干道绿化带1200米,新增文化墙1500平方米;建设660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40吨污水处理设施、便民公厕建成并投入使用。

  “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不仅要搞好农村房前屋后的垃圾处理、村内道路的硬化,而且要加强生态建设,在农业农村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平山镇党委书记汪金生说。

  道路硬化、镇村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做“加法”,污水、垃圾、旱厕做“减法”,项目包装整合及资金投入做“乘法”,平山镇紧扣垃圾、污水、厕所整治“三大革命”,先后投入资金1100万元,实施重要整治节点6处,整治景观塘7口,建成生态停车场2处、新增停车位80个,建成文化长廊1处、景观节点7处、公厕2座、污水处理池1座,新增绿化4200平方米。

  田园存乡风,村韵寄乡愁。

  乡村振兴,既要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更需在文化传承上守住乡村的“魂”,在宜居宜业上吸引乡村的“人”。汪金生将这个过程称为“内外兼修”,自下而上的共同努力,农村才不会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农业:扩面集成

  经济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美好蓝图的物质基础,产业无疑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依托。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生产发展”,到乡村振兴战略标定的“产业兴旺”新目标,还有多少路要赶?

  以“种、养、加、饲、肥”为主导循环模式,牛(猪、鸡)-沼-粮(果)、菌-肥-粮、稻鳖共生、稻鸭共育等四种小型循环模式相结合,实现核心区区域范围内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农田设施的标准化和农业生产的清洁化,完善在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衔接的平山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区域生态循环模式,已经踩在乡村振兴的突破点上。

  新农村建设以来,传统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并不断转型升级,为乡村产业兴旺繁荣奠定了基础。紧扣新时代社会主义矛盾变化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要兴旺,就是要扭住农村发展的矛盾,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转型。

  在平山面积36000亩的生态循环项目区内,聚集了省、市、县20余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理念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规模化、特色化的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集群的道路上,在区域生态循环农业整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衔接建设上等有待解决的问题,在乡镇负责人、企业及合作社负责人看来,正是由“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必须跨越的那一步。

  生态效益最佳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效益最优化,循环往复发展就是绿色发展的需要,良性循环往复利用农业的资源和产品,为农业全链条多层次,整体性的农业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农民:藏富于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生活富裕”,在“生活宽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提出了要求。在汪金生看来,更好地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如果投射在直观的指标上,莫过于一个古已有之的朴素的富民学说:藏富于民。

  2017年顺利出列的贫困村鸣凤村,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1640亩的专用品牌粮食产业扶贫基地项目,带动63户贫困户参与发展,户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投入61.1万元入股企业,实现“资金变股金”,建成年养殖蛋鸡6.1万只蛋鸡养殖产业项目,带动本村农户203户(含63户贫困户)参与发展该产业,贫困户户均年分红增收近800元。

  临近春节,鸣凤村贫困户陈春霞散养的500多只土鸡上市,让她收获了三五万元。“自养户公司提供鸡苗、饲料,教她养殖、防疫,政府还有补助,不仅顺利脱了贫,还顺利踏上了致富路。”

  到户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造血功能增强,每个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有1-2个产业项目支撑,得益于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平台优势和产业扶贫资金的“酵母效应”。2017年平山镇共发展畜禽养殖、栝楼种植、水产养殖、种养连作、产品加工、手工作坊、光伏发电等11个类别948个产业扶贫项目。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产品生产不断“调优”“调绿”,一系列惠民措施,让农民收入渠道越来越多元。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汪金生说,“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农民生活好了,干劲足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才会一片生机勃勃。”

关键词:琴弦乡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