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茅遍山,浪费山地,又易引起火灾。太湖县寺前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该镇芭茅山4200亩。为了让荒芜的芭茅山变成经济效益高的绿色“银行”,寺前镇轰轰烈烈地开展消除芭茅山行动,实行林业增绿、增效,农民增收。
开荒芭茅山 赚得钵满盆盈
太湖县寺前镇中河村芦岭组一个普通的农民王永胜就是从中的受益者。他今年47岁,家里有一个残疾人。以前,他年初背着行囊外出务工,年底回家,靠干苦力挣钱养家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我急切地寻找出路,改善家庭生活。”王永胜说,这时,政府替他找到了发家致富的路子,帮助他承包了100多亩芭茅山,技术人员指导他消除芭茅,传授种植技术,从此,王永胜开始了创业之路。
刚开始,他种植瓜蒌籽,现在还种植了中草药等,产品远销省内外,钵满盆盈,去年就揽金10多万元。王永胜开心地说,如今,他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请了两名贫困户,到他的种植基地干活,包吃包住,每月还能拿到1000元工资。
“会战”完胜 4200亩芭茅山成了“绿色银行”
“这是太湖县寺前镇开展向芭茅山要经济效益的一个缩影。”3月5日上午,寺前镇林业站张学强告诉记者,全镇范围内有芭茅山4200亩,遍布大山的芭茅草,既产生不了任何经济效益,更没有经济效益,而且固土能力差,一到冬季,成了干群防火的一大心头隐患。为防患于未然,实行增绿、增效,打响“会战芭茅山”,截至去年年底,4200亩芭茅山已经全部消除。
“接下来,寺前镇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村民、企业大户等,承包种植,如今已经有近2000亩‘名花有主’,分别种植茶叶、油茶、瓜蒌籽、太子参、覆盆子等中草药,有的还种植经果林。”张学强说,村民或收租金或以山场入股分红并以劳动换取报酬。“我们还积极深入到各个造林现场进行指导,技术人员们为大家讲解茶叶、油茶的种植、管护技术,山场就成了临时的‘技术课堂’。”
振兴乡村经济 让群众充分享受“生态红利”
“去年以来,太湖县在推行林长制过程中,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战略,以消除芭茅山为主攻对象,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让荒芜的芭茅山变成经济效益高的绿色‘财富山’。”寺前镇镇长张文学说,县委、县政府此举,极大地激发了寺前镇干群热情,坚定了治理改造芭茅山的决心和信心。如今已有4200亩芭茅山得到治理,近半已经流转出去了,逐渐产生好的经济效益。
站在高处,能望到周围的几个山场上都是茶叶、油茶等经济作物。采访中,村民们感慨地说,过去满山的芭茅没有了,换成了各种不同经济作物。“芭茅山的开发利用,成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打造成山区产业发展的‘绿色银行’。”寺前镇党委书记王金亮说,下一步,寺前镇将进一步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采取多种举措,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群众充分享受“生态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