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90后“新农人”辞去“铁饭碗”回归心中田园


  比起大学生、城里人、90后的头衔,王怡君还是更愿意,也更喜欢乡亲们称呼她为“农民”或者“掌柜”,准确地说是一个90后的“新农人”。

  1990年出生的王怡君,若非特地介绍,很难把她跟农田联系在一起。大学毕业后,在银行系统任职两年,随后辞去人家心目中的“铁饭碗”,把目光瞄准了乡村。2016年,创办一家公司,专门为城市居民提供原生态的有机农产品。如今的她,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驾雾村,坐落于天柱山脚下,因三面青山环绕,境内河水东流,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特有的水文气候。但逢雨季,整个村庄云雾缭绕,驾雾村的名字也由此得来。

  春分过后的驾雾村,有着一种温润的快意,扑面而来的是乡间泥土的味道。

  为了不打乱农场的工作节奏,记者早早地从合肥赶至约访的见面地点。车刚停稳,王怡君的电话就打了进来,细腻的声线从听筒中传出,让人感觉不紧不慢,从容踏实。

  打理农场井井有条

  王怡君创办的农场就位于驾雾村,主要实践CSA(社会生态农业)模式,她采用有机种植法生产粮食和蔬菜,和城市消费者直接对接。

  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王怡君麻利地穿梭于田间地头,她一边娴熟地打理田地里长出的麦苗,询问着果树的栽种情况,一边向记者简单地介绍生态园的经营方法和劳作模式。放眼望去,偌大的农场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

  其实,在从事农业种植之前,王怡君只是个门外汉,连半路出家都算不上。大学阶段,王怡君学的是经济,因为心怀一颗“乡土田园梦”,让她对农村以及农业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

  每天一大早,王怡君就会亲自到农场转上两圈,然后下地或者去办公室忙活种养殖的事情。在过去1年多来,这已成为这个90后“新农人”的日常工作状态和生活习惯。

  凭着对乡土田园的热爱,王怡君的创业之路也是激情满满,从公众号设计到品牌推送,从产品包装到田间管理,王怡君总是身先士卒,为的就是让有机原生态的农产品能够惠及更多市民。

  “放弃量产目标,不催产,不催熟,应季农产品种植,不用除草剂,全部人工除草……只为回归食物的原始味道。”在王怡君的眼里,她要打造的是一个真正的原生态田园。

  村里就能吃上“生态饭”

  这一年的农民生活,王怡君坦言,困难比想象的多,但令她欣慰的是,去年收获的农产品几乎都卖了出去,没有出现滞销和烂地里的情况。由此她也坚信,消费者需要的是好的农产品,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能够加入进来。

  通过一年来的探索,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如今她的农园受到不少城里人和年轻人的喜欢,驾雾村的村民面貌和乡村环境也开始有了变化。

  说起村子这一年来的变化,在农园务工的村民葛立中深有感触:“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前根本不知道怎么发展。掌柜的说这里空气好、环境好,只要保护好、利用好,村里就能吃上‘生态饭’。”

  为村民增收出一份力

  驾雾村属于贫困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248户701人,截至2017年年底,共脱贫114户407人,贫困发生率也从之前的30.1%降至12.8%。根据目标任务,今年拟脱贫134户294人,力争户脱贫、村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

  “前两年,村里发展不顺利,主要还是村民的意识跟不上。起初村里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让王怡君和她的搭档们来带个头,没想到这丫头还真折腾出了名堂。”前来驻村扶贫的工作队队长刘金平告诉记者,这个120亩的小生态园一年时间,经过王怡君的一番运作,让他看到了今年村出列的希望。

  “因为王怡君农园的良好示范作用,现在村里正在着手山场的流转,准备种植茶叶、中药材和果树,同时建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借着天柱山脚下的好风光,把乡村旅游再搞起来。”驾雾村党总支书记葛刚中的一番话,似乎道出了“金山银山”已经近在眼前。

  如今,走在驾雾村的田埂地上,有成群的各种野生鸟类,有间或忙碌于栽种果树的当地农民,鸡鸣犬吠,牛儿安静吃草,花儿已然绽放。“我是新农人,要为乡村振兴尽一份责,为村民增收出一份力。”站在农园的中央,身材娇小的王怡君给自己鼓劲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