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清明祭先烈

  清明祭先烈,美德耀中华。在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及繁荣稳定等漫长岁月中,多少英雄儿女,鲜血染红疆场,他们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却连姓名都不知道。又是一年清明节,又是一年草长莺飞、缅怀先烈的日子,为了让更多的英灵能够接受祭奠,特别是让那些长期散葬在偏僻之地的烈士得到尊重与告慰,一些人在默默地付出着艰辛和努力。

  清明节前夕,带着对烈士的无比敬仰之情,笔者深入宿松县北浴、陈汉、隘口等多个乡镇进行采访,搜集到了有关无名烈士、异地烈士、母子烈士等鲜为人知的故事。

  无名烈士:

  全部迁葬入园

  地处皖鄂赣三省七县接合部的宿松县,是一块被革命先烈热血浸染的红土地。从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建国后的和平年代,在宿松这块热土上,无数先烈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首任中共宿松党支部书记徐文藻牺牲时年仅22岁,而他们中有很多人还是无名烈士。

  1940年秋,新四军同日军在湖北蕲春县清水河的战役中,数十名新四军战士负伤,后被紧急转移到与蕲春县交界的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周屋组救治,其中4名伤员因医治无效牺牲。当地村民将4名烈士安葬在周屋组海拔700多米的深山里,但因战斗转移,烈士籍贯、姓名一概不知。此后,每逢清明节,当地村民都会自发上山祭奠他们。

  历经岁月风雨,4名烈士的坟墓变得越来越小,上面都长满了野草。2008年的一天,上山干活的吴泽胜看到这一幕后,当即个人出资,为荒废比较严重的一座烈士墓立了一块石碑,并在碑上刻下该烈士参加战役的地点和时间。

  “您为啥想到给无名烈士立碑?”“我最敬仰的就是革命烈士,帮他立碑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是烈士的坟墓,更是为了防止他被后人遗忘……”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年过七旬的吴泽胜老人激动地说。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县隘口乡小圩村也安葬了多名无名烈士。

  隘口乡小圩村村委会副主任熊宇红介绍,1948年,皖西分区二十团、基干团和宿松县独立营武工队的解放军战士,同国民党军在宿松县隘口乡淡竹坪、二郎河、七祖山的战斗中,共牺牲了30多名战士。他们牺牲后,当地群众为了不被国民党军发现,冒着受株连的危险,偷偷将13名烈士的遗体分散掩埋在当地多个山坳处,其中9名烈士无从知道姓名。

  由于13名烈士掩埋的地点过于分散,加之路况很差,清明上墓地祭奠极为不便,一度成为当地干群的一块心病。2005年7月,隘口乡党委政府在县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小圩村葫芦地建成占地30亩的首个乡级烈士陵园,13座烈士墓被全部迁葬到这里。

  “当时,筹建烈士陵园工作,得到了隘口乡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群众捐资达4万余元;烈士陵园建成后,每年清明节乡里都会组织党员干部、学生和群众来开展祭扫活动,这里现在成了我县的红色教育基地。”熊宇红说。

  宿松县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刘建中介绍,2011年民政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的通知》,宿松县民政部门积极作为,于2014年将北浴乡罗汉山村周屋组4座无名烈士墓迁葬到县烈士陵园。近几年,该县已将分布在各乡镇的200多座散葬烈士墓迁入县烈士陵园,其中100多座为无名烈士。

  “将零散烈士集中迁葬,不仅加强了散葬烈士墓的管理和保护,更能方便烈属及社会各界群众祭奠,使无名先烈的英灵得到告慰。”刘建中说。

  异地烈士:

  家人时刻惦记

  “今年清明节,我一定要到广东汕头市去祭扫哥哥的坟墓。”提起寻找哥哥坟墓的经历,烈士柴留执的弟弟柴海流内疚地说。“哥哥从牺牲到现在,我们一家还没去看过。”

  1965年1月,宿松县千岭乡平岗村花西组年仅18岁的柴留执,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报名参军,成为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的一名空军战士。1969年7月28日在抗击强台风斗争中,他为抢救国家财产和战友的生命安全,英勇牺牲,时年22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公园内,同年9月被追记一等功,并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柴留执烈士的家境非常困难,解放前父母都在地主家当过长工,9岁时父亲病故,此后与小自己8岁的弟弟同母亲相依为命。他牺牲后,14岁的弟弟柴海流即挑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从柴留执安葬在汕头市的那一天起,他母亲就一直盼着能去数千公里之外的南疆看看儿子,但因为家里实在拿不出所需的费用,一次次心动,又一次次落空。2013年8月,他母亲在弥留之际,拉着柴海流的手说:“你哥牺牲后,我日日夜夜都盼着能去陪他说说话……现在娘要走了,我想我的儿啊,我走后,你一定要帮娘去看看我的儿啊……”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柴海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他家不仅摘掉了贫困户帽子,而且两个儿子都考取了研究生。去年,柴海流在儿子的陪同下,利用国庆假期,专程去汕头给哥哥扫墓,了却了三代人的心愿。

  “我见到哥哥坟墓的那一刻,感情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我趴在哥哥的坟前放声大哭,哭了好久都控制不住。”回忆第一次上汕头扫墓时的情景,柴海流噙着泪花说,“哥哥非常了不起,牺牲前就入了党,连续五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他是我们家的光荣。”

  笔者获悉,国家民政部于2010年3月24日出台了《关于做好烈士亲属祭扫接待工作的通知》,明确烈士亲属祭扫烈士墓,分有组织祭扫和自行祭扫两种形式;组织祭扫的,由烈属户口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负责,每三年一次,限三人以内,差旅费由负责组织的民政部门负责,烈士安葬地民政部门负责提供食宿及当地交通工具;自行祭扫的,由烈士安葬地民政部门接待,负责食宿费用,并酌情给予适当补助。

  据了解,在建国后的边境作战中,宿松县共有9名烈士牺牲在战场,他们的遗体分别被安葬在云南屏边县水冲子烈士陵园和广西防城区防城城北烈士陵园,民政部出台祭扫接待政策后,多名家庭困难的烈士亲属实现了去云南和广西给烈士扫墓的愿望。

  “从2010年以来,我和家人去广西扫过一次墓,今年清明节我准备和几个烈士的亲属一起再过去扫墓。”烈士周高义的哥哥周高成说。

  母子烈士:

  接力红色基因

  朱赛英、吴德劲是宿松县民政部门建档的唯一的一对母子烈士。

  在白色恐怖的革命年代,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周屋组因与湖北蕲春县交界,活跃着一支支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红军队伍。

  1936年4月2日,帮助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朱赛英,在执行任务后回到残破的家中时,被埋伏的国民党猎户队抓获。为了达到从她口中获得红军伤病员下落的目的,敌人多次对她施用酷刑,但均未得逞。气急败坏的敌人又用烧红的铁条穿刺她的乳房,她仍然咬紧牙关、宁死不屈。最后,敌人彻底绝望了,三天后将她押到北浴乡马场并残忍杀害,时年43岁,其遗体安葬在周屋组的一处山坡上。1972年12月,安庆地区革委会将朱赛英追认为革命烈士。

  朱赛英生前共生育了三个子女,吴德劲为家里长子,小儿子叫吴朝劲,仍健在,已93岁高龄。

  1942年4月,吴德劲在山西省文西县娥媚山龙潭崖作战中牺牲,时年27岁。解放后,吴德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据吴朝劲回忆,母亲牺牲时,他只有12岁,哥哥吴德劲21岁,当时哥哥参加了红军,母亲牺牲后的第三个月,哥哥回了一趟家,打算给母亲报仇,但被家人阻止了,说不能为了报家仇而误了部队的大事。那年哥哥从家里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也没有听到有关哥哥的任何消息,直到1943年收到哥哥的阵亡通知书,才知道哥哥已在战场上牺牲了,但不知道哥哥的遗体安葬在哪里。1968年他不远千里,去了一趟文西县,寻找哥哥的坟墓,费了几天的时间都没有找到。为让哥哥的英灵安息,1978年他在母亲的墓地附近,专门给哥哥修建了一座衣冠墓。

  从那以后,每逢清明时节,朱赛英烈士的后代,以及当地的干部、学生和村民都会到朱赛英烈士和吴德劲烈士墓前开展祭扫活动,缅怀母子二人的革命事迹。

  “在罗汉山村周屋组,共安葬了6位烈士,今年我们准备将这6位烈士的坟墓集中迁葬在一个地方,把这里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以便人们来这里缅怀先烈,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宿松县北浴乡党委书记李方中说。

关键词: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