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刘家大屋里闲话家常。 徐火炬 摄
◤核心提示
在宿松县趾凤乡的深山里,有一个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团林村。在团林村,有一处面积大、保存好的古民居,名叫刘家大屋。这座大屋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终于在这个传统古村落纷纷焕发新生的时代,见到了最美的彩虹。
探访
大山深处 大屋不倒
3月16日上午,宿松县趾凤乡团林村的群山中,断断续续下着小雨。
“要在以往,遇上这样的连阴雨,团林的路可不好走。”村委会主任毕加华指着通往刘家大屋的水泥路说。“现在,车子能开到家门口,还有一个能停放几十辆车的停车场。”确实,如今脚上不沾半点泥水就能踏入整修一新的刘家大屋。
从远处望去,刘家大屋背山面水,屋后有雄伟的狮子山,屋前是弯弯的小河。当地人有一首诗这样来形容它的选址:“狮潜山麓伴龙眠,桂馥兰芳满院妍。”
“即便是再大的雨,屋内也不会积水。”毕加华介绍说,刘家大屋在选址和建造时,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排水系统的建设就是遵循了这一准则。”
刘家大屋大门门楼呈八字型,室内为砖木结构,每一进都有一条青石铺成的小巷,内外相通。从外型上看,大屋的墙面和马头檐高低进退、错落有致;从色彩上看,整个大屋白墙黛瓦,古朴中透着清秀,颇具皖南徽建的风格。大屋的每一进各有一条青石铺成的小巷,可以内外相通;古时因聚族而居,人丁兴旺,防火尤为重要,因此进与进之间设有“封火墙”。整个建筑中有七道门,五个厅,厅与厅之间有天井可通风透光,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历史
见证往事 铭刻历史
4500平方米,235年,刘家大屋屹立不倒。
“申报的时候,认定的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的,那就是两百多年;还有一种说法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建的,那就有三百多年了。”当地村民刘皖兵,与大屋相伴已经66年了,对于大屋的一草一木他了如指掌。他说,大屋的屹立不倒,让他对几百年前先人的建筑智慧感到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大屋的一处墙壁有几根柱子的是倒立的,这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与人为善终有善报”的故事。
据传大屋的建造者是来自江西的大师傅。这位大师傅素来喜欢吃鸡内金,可在大屋施工期间,鸡吃了不少,鸡内金一直没见过,他就很生气。大师傅为了泄愤,就把这几根柱子故意倒立。当他完工返乡时,大屋主人给他一个竹筒,说是带在路上的食物。在路上他打开竹筒一看,发现满满一竹筒全是鸡内金。这让大师傅很是羞愧,马上赶回大屋,用斧子在这几根倒立柱子上敲了三下,口中念道:“倒立柱子万万年。”
这位大师傅的技艺显然十分可靠,时至今日刘家大屋主体建筑保存得仍旧非常好,尤其是经过修旧如旧的修缮后,更是古朴中增添了不少生气。唯独有一处,有几间倒掉的房间,断壁残垣上满是大火熏黑的痕迹,与大屋别处格格不入。
“这几间房不是自己倒掉的,而是被日本鬼子烧掉后才成这个样子的。”刘皖兵说,即便在团林这样的深山,仍免不了遭受到日寇铁蹄的践踏,可见当时老百姓遭受的苦难,这一切刘家大屋就是见证。
新生
脱贫致富 美丽乡村
团林村原本是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区贫困村,于2016年在脱贫攻坚中顺利出列。近年来,该村除了积极脱贫攻坚,同时也在推进着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建设、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工程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多项民生大事。
单就古村落保护来说,这两年村里不光修通了前往大屋的水泥路,还修复了古民居中的破旧房屋,重新疏通了其中的排水系统,对强弱电线路进行了整改,大屋门前也建起了广场和公厕,这才有了今天焕然一新的刘家大屋。包括对河道和大屋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等后续工作仍在继续中,越来越好的刘家大屋,越来越好的美丽乡村团林村,群山深处正发生着越来越好的改变。
“我们趾凤乡旅游资源丰富,乡党委政府也一直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我们也准备依托自然资源和古村落发展旅游,与乡里其他旅游景点串联成线,让村里的老百姓能从中受益,也让古村落所蕴涵的智慧和历史展现在更多人面前。”毕加华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