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乡野间,吹来一阵阵清风,与百花的香气杂糅,让人沉醉。桐城市金神镇玉咀村就安卧于乡野间。
在当地有这样一位村民,得知母亲中风,他毅然放下工作,从外地第一时间赶回家照顾卧床的母亲。十六年时间里,他用善良和孝心为母亲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用自己的行动,演绎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在当地,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乡邻。他就是王小五。
15岁便成为家中顶梁柱
4月初,记者慕名前去寻访这位孝子。在一处农家小院里,个头不高、不善言谈的王小五正陪着老母亲晒太阳。他一边为母亲梳着头,一边和记者聊着。记者发现他家的屋子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屋内摆放着老式的床和柜子,电视机和一台简易的空调是家里最值钱的家当了。
王小五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当时家中非常贫寒。母亲是个聋哑人又体弱多病,生活尚能自理,哥哥有点智障,但只要有人带着还能做点简单农活。
15岁那年,为了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王小五选择辍学外出打工,好挣些钱贴补家用。他将哥哥托付给一位亲戚带着做些简单的建筑活,将母亲托付给邻居婶婶照看。
一切安顿好后,他与人结伴到内蒙古去打工,因为没有多少文化,只能干又脏又累的油漆工。从此之后他用单薄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成为这个特殊的家庭的顶梁柱。
王小五在给母亲擦洗
家里突遭变故结束异地打工
每个月他都将不多的工资存起来,一日三餐总是将就着,吃饱就行。对旁人的劝说和不理解,他总是笑笑说:“我家里困难,必须省着过。”
每逢春节返乡时,村里外出打工的同龄人总是打扮光鲜,只有他十几年如一日,穿着那套朴素的工作服,但行李中总少不了给母亲和兄长的几套新衣。
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也安稳。然而生活的平静在2002年被打破。那一年,远在内蒙的王小五接到邻居的电话,原来聋哑母亲突发中风,躺在床上无法自理。
听到这个消息,想到孱弱的母亲孤独地躺在床上痛苦无助的情形和兄长期盼的眼神,王小五毅然返回家中照顾母亲和兄长。
卧床多年的母亲能下床活动了
瘫痪的老母亲需要人时刻照顾,因此王小五没有时间去打工挣钱,日常生活全部靠低保维持。村里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王小五的家庭情况,对他既同情又敬佩,“好人得有好报,我们要全力来帮扶他,为他家争取了危房改造,翻盖了三间房,还给他就近找个工作。”
自从母亲病后生活不能自理,每天天刚蒙蒙亮,王小五就早早起床烧水做饭,侍候母亲吃完早饭后,开始给母亲穿衣、洗脸,帮助母亲上厕所,为她按摩……
为了让母亲不因久卧生褥疮,他夜里要起来好几次帮助母亲翻身,平日里常常把母亲的垫被、盖被和内衣裤洗得干干净净,同村的一些村民觉得小五洗的衣服比女人家洗得还要干净。因为勤擦澡、勤换衣服,母亲卧床十多年,从来没患过褥疮。
如今,瘫痪多年的老母亲在王小五精心照顾下已能勉强下床活动了。闲暇之余,王小五会帮助母亲一步一步挪到外面空地,陪母亲晒晒太阳,努力让母亲的晚年生活越过越开心。
为报答养育之恩舍弃了自己的幸福
可是生活似乎存心要捉弄王小五这个老实本分的人。两年前,还没有等王小五从照顾母亲的劳碌中缓过气来,他的哥哥又突发疾病,彻底丧失了劳动能力。
王小五经历了短暂的困惑之后,很快收拾起心情,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默默地咬牙承担起照顾家里两个病人的重担。
如今,哥哥在他的照料下病情逐渐稳定了,而王小五也已经46岁了。岁月悄悄在王小五的脸上刻下了苍老的痕迹。不知不觉地,王小五错过了自己的婚娶黄金年龄。
曾经有一名外来女孩看中了小五的勤劳、朴实、善良,可最终还是提出一个两难的选择题让他做出选择——是跟她去外地打拼还是选择留下来照顾母亲?
在人生的重大抉择面前,王小五也犹豫过徘徊过,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王小五心里的天平最终还是向母亲和哥哥一边倾斜了,他实在无法为了个人的幸福狠心割舍骨肉亲情。于是一段情缘就此了结。
有人对小五说:“王小五你傻啊,好不容易遇上个肯和你这样的穷小子过日子的好姑娘,你怎么就不知道取舍呢?”
王小五回答:“不为什么,我只有一个母亲,母亲给了我生命!我一定要让她在有生之年享受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孝子的行动感染了街坊四邻
提起自己的婚姻大事,王小五总是淡淡一笑。“随缘,随缘。就算是有人看上我了,咱也不能拖累别人跟着我过苦日子啊!我觉得,照顾好妈妈最重要。只要妈妈活着一天,我就不会离开她,即使打一辈子光棍也值得。”
提起王小五,村里的村民都赞不绝口,邻居王大爷感叹道:“自己连婚都没结,十几年照顾瘫痪的母亲,这么孝顺的娃可不多啊。这孩子十多年来,除了在家附近打小工,几乎就没离开过母亲身边。我要是有这么个孝顺的儿子,估计晚上睡觉都会笑醒了。”
王小五所在的镇上了解他的经历之后,将其当成街坊四邻敬老的榜样。而王小五的事迹也感动了周围的许多群众,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村民上了一堂生动的家庭美德课。
在王小五的带动下,金神镇涌现出了很多敬老、有孝心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