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白墙黛瓦的小楼,整洁明亮;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古渠道里的循环水环绕着村庄;修葺一新的农家小院,翠绿郁葱的花草树木……走进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镇江村,记者感受着醉美的田园风光和乡村振兴美景
谁曾想,曾经道路泥泞,垃圾遍地,池塘里泛着恶臭的镇江村,如今变成了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镇江村有人口4700人,东临长江,西靠皖河,西江江豚保护区坐落在此。曾几何,没有产业支撑,没有集体收入,负债130万的镇江村制约了村容村貌的改变和经济发展。“要想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必须改变镇江生态环境!”镇江村党总支书记陈声生说。
2013年,在海口镇政府的支持下,从合肥经商的陈声生回到镇江村,并与2016年当选村书记和主任。上任之初,为改变两委班子懒弱涣散状况,陈声生重新组建两委班子,落实班子责任,实行网格化管理。
“没有责任力量,村里无法发展。”陈声生说。
为改变落后面貌,镇江村利用美丽乡村落户本村契机,一手抓美丽乡村建设,一手抓土地平整和省道S332线拆迁工程。
“建设之初必须拆除违章建筑,改变脏乱差面貌。”陈声生说。拆除自家房屋,群众不愿了。村里成立了理事会,挨家挨户做工作,制定出了具体方案,自拆的奖励,不愿意拆除的违法建筑进行强拆。
“这些违法建筑大多建在古渠道上,良田有旱不能抗,有水不能灌。”陈声生说,“违法建筑不拆除,省级美丽乡村怎么达标。”
土地平整了,18户违章建筑拆除了,村部也建起来了,古渠道里的水也循环起来了……看到渐渐改变的村容村貌,群众认可了。自愿投工投劳,自愿集资建设美丽乡村的村民多了起来。
人心齐,泰山移。干群齐努力,昔日脏乱差的小村庄彻底换了模样。2016年,镇江何墩中心村通过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验收。
村民告诉记者:“除外打工回家的村民发现村里变化太大了,找不到回家路了。”
“镇江村作为大观区美丽乡村的样板村,不是单纯的农村面貌改造,而是高起点规划,把村民所想、所盼、所急的一些建设项目优先纳入美丽乡村建设里,精心打造特色乡村。”陈声生说。
如今,镇江村一路有一景,村庄里亮起了路灯、种上了花草、建起了健身广场,纵横交错的人行便道,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切实改变村容村貌,镇江村在农家小院放置了统一的垃圾收集桶,垃圾乱堆乱倒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昔日的“邋遢小院”变成了“干净院落”。
沿着村庄往里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就在眼前,小型湿地下面是净化过的污水,沿着新建的沟渠和古渠道循环起来。
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村民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挡不住的幸福。“没想到曾今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没想到泛着恶臭的池塘鱼儿水中游,没想到古渠道里水又可以循环了。”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做美做靓上,还要与发掘乡村文化、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镇江村以住户墙体、主干道两侧墙壁为载体,绘制出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文化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道德等文化送给居民,引导村民树新风、倡文明;以文明创建、村规民约为载体,开展了地方特色的黄梅戏比赛、十星文明户评比、文明家庭评比等村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先后涌现出大量的“好公婆”、“好儿女”、“好夫妻”,孝德风尚在乡亲邻里蔚然成风。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要实现这一目标,产业支撑是基础。”陈声生说,“有了产业作支撑,绿水青山才能变成‘金山银山’,农村才有生命力,才能实现美丽乡村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建成后,如何发展产业,增加集体收入,成为摆在镇江村“两委”班子考虑的问题。只有盘活集体资产、流转土地,才能增加集体收入。闲置的资产实现华丽转身,何墩中心村流转土地350亩,流转比率达51.8%。村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省级龙头企业永强禽业入住该村,服装、出口型家具加工、粮棉收储企业等二三产业产销两旺。2016年建起光伏电站,村集体有了收入。
如今,产业兴了,村民富了。按照“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目标,镇江村多管齐下正在精心绘制生态变强、产业绿透、民生添彩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的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