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秀区大龙山镇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名字就叫王建锋。1986年,23岁的王建锋大学毕业之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老家乡镇卫生院工作。30多年来,他经历多个岗位,却始终坚守在基层医疗服务的一线,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父老乡亲的生命健康。
立志当医生
王建锋从小在农村长大,艰难的生活和简陋的卫生医疗条件使他从小就立下了学医治病、救死扶伤的志向。
小时候母亲告诉他,他有一个舅舅人特别聪明,但十几岁时仅仅因为一根鲫鱼刺卡在喉咙里而失去了生命。
舅舅的意外离去,让年幼的王建锋第一次萌生了学医的想法。1981年,王建锋参加了高考,老师建议成绩优异的他报考热门院校和热门专业,但他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医科。时至今日,他都不后悔自己的这一选择。
1986年,王建锋从蚌埠医学院医疗系医疗专业毕业,当时他可以选择武汉、合肥的几家医院,甚至可以留校,但他却做出让很多人瞠目结舌的选择: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回到老家,走上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岗位。
给看不起病的人看病
王建锋认为大城市也不缺少他一个学医的,但是老家可不一样。出生在农村的他,对老家的这片土地有着说不出的情感。
王建锋知道,很多乡亲生了病舍不得花钱去医院,只好小病忍,大病扛。他深深感到在农村地区为农民服务的幸福和满足。
后来随着国家医疗卫生系统的不断完善发展,王建锋也获得了不少发展的机会,其中不乏待遇更优厚的工作,但是王建锋没有动心,还在苦苦坚守在基层医疗一线。
因为他担心自己离开后,乡镇里老老少少有个头痛脑热的看病不方面。
王建锋说,来卫生院看病的乡亲们总是告诉他,看病时尽量少开一点药,他们希望将药费省下来,给家里小孩生活和上学用。听到这些话,王建锋心里真不是滋味。多年来,做为一名基层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他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坚持不过度医疗,让患者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想尽办法替他们省下每一分钱,尽可能地替他们省钱,使能够把打工挣来的血汗钱多用于照顾家庭、教育孩子。
很多患者感动地说,“没想到在家门口不但能够看好病,费用也不高,这钱都是王医生替我们省下来的。”
坚守基层初心不改
2000年10月,王建锋的老父亲病危,他老人家临终之时含着泪握住儿子的手,希望他能在病床前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没想到当晚卫生院恰好又来了一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急诊病人,情况十分危急。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为了医生那神圣的使命,王建锋含泪辞别病榻上的老父亲,冒着雨、流着泪及时赶回了卫生院,经过近五个小时的全力抢救,患者逐渐脱离了生命危险,转危为安。可惜等到王建锋赶回家时,老父亲却已经离开了人世,王建锋忍不住泪如雨下。
2010年,儿子到上海读大学之后,王建锋再次主动向组织请缨,要到缺医少药的边远乡镇去工作。组织上经过考虑,决定选派他到当时条件艰苦的大龙山镇卫生院工作,希望他带领卫生院,走出一条发展壮大的新路子。
当时的大龙山镇卫生院,房屋破旧,医疗设备简陋,人心涣散,卫生院各项业务指标均排在全区落后位次。上任以后,王建锋深感责任重大。他及时与每一位职工交流谈心,疏导职工心理,稳定队伍,同时争取项目,多方筹集资金,按照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建起了崭新的大龙山镇卫生院,添置医疗器械,改善硬件设施。
短短几年事件,大龙山镇卫生院的面貌焕然一新,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一所频临倒闭的基层医疗机构变为宜秀区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在多次评比中取得优胜名次。
据了解,这三十二年来,王建锋诊治的病人超过10万人次,也多次获得省、市、区先进医务工作者称号。他总说,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是怎么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