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40年风云激荡,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安庆儿女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记录历史的动人篇章,本报特从今日起推出《40年改革幸福路》专栏,通过普通百姓的视角来反映40年间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巨大进步,展示人民群众的幸福路
从书信、电话、BB机,到砖头大小的“大哥大”,再到如今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智能手机,40年间,通讯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家住市开发区英德利花园东苑的市民徐毅切身感受到,智能手机时代生活越来越便捷。
7月3日上午,大观区经三路东亿和商务楼的一家公司里,徐毅在登录手机上的打印软件,不一会,他办公桌上的打印机便打印出一份带有公司电子印章的合同。“这份是我们公司的合同样本。如今,无论是在电脑,还是在手机上,都可以利用办公软件,进行文件和合同的编辑、扫描、打印。这对于经常外出办公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太方便了。”徐毅说。
徐毅今年48岁。40年前,他刚刚踏入小学,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经常通过书信联系。“我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向报纸投稿,用的是一张8分钱的邮票。”徐毅说。
有了一张小小的邮票,便能将信件寄到很远的地方去。随着邮寄书信的增多,徐毅对收集邮票有了浓烈的兴趣。“初中、高中时候的集邮,主要是家里收到的书信上张贴的邮票,或者是与同学互相交换的邮票。工作之后,有了积蓄,才开始在邮局购买邮票。”徐毅说,虽然现在已经很少人写信了,但是集邮已经成为他的爱好。
上世纪90年代,电话渐渐普及开来。1994年,当时在市棉麻公司上班的徐毅结婚了。“那一年,家里安装了电话。我记得当时安装电话,还是要收费的。但是,有了电话,方便了很多。而在那之前,如果需要打长途,我还得走一段路去邮电局打。”徐毅说。
90年代末,BB机开始流行,但是很快就被手机所取代。1998年,徐毅也拥有了他的BB机,不管人在哪里,都能呼叫到他。“BB机的弊端就是在有人呼叫你之后,你得找电话给人回过去。不像手机,随时随地能与人及时联系、沟通。”徐毅说。
告别了BB机,“大哥大”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我拥有的第一部手机,叫蜂窝式模拟电话,那是一个比‘大哥大’块头小一点的家伙,属于移动的固定电话。手机号码就是座机号码,出了安庆市就没有信号。”徐毅说,手机普及很快,这个蜂窝式模拟电话,用了一年之后便淘汰了。
回想过去的10多年,从最初的打电话、发短信功能,到如今的拍照、发微信、支付、看电影、听音乐、办公……手机功能日益完善。如今,手机不再只是通讯工具,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