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逐梦创业路 不负时代荣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时代的浪潮下,一批又一批的创业者涌现出来,他们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成为时代的宠儿。

  上世纪90年代端起国企饭碗的许松国选择“下海”始于勇气;而千禧年后,陈伯文白手起家,则是为了曾经年少轻狂时的梦想……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时间流走,资金涌来,他们所创立的民营企业或把握住技术创新的脉搏,或找准前进的方向,现均已“云开月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提起创业成功的因素,改革开放成为“共享词汇”,宏大的改革为这批有志者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于是,逐梦的路上,狂风虽怒啸,海潮也奔涌,他们仰望星空,脚踏大地,用不屈的斗志,让面孔昂扬,最终绘就满天星辰。

  从“搬砖”到“砌墙”

  他想成为“数据时代”的一朵浪花

  工程、大数据、项目策划、管理咨询……陈伯文不愿意用这些“虚头巴脑”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的企业。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都是需要一件件做好,半分不得马虎的‘实事’。”

  在宜秀区一商城的三楼办公区,陈伯文带着记者穿越一间间办公室,展示企业的运营情况。装潢板材所散发出的味道在空气中若隐若现,“去年才买下来这层楼,前段时间刚装潢好,我们检测过了,目前甲醛等都已达标,对人体没有伤害。我还挺喜欢这个味道的,有种‘新生’的感觉。”陈伯文说。

  六、七百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十几个被隔开的办公室,分门别类细致划分的业务区……在旁人看来,这里仅仅是一家企业,但对陈伯文而言,这是打拼了几十年,今朝终于得以实现的“自由”梦想。

  陈伯文1976年出生在望江县长岭镇,1998年,从安庆建校毕业后入职安庆市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盖房子”成为每天必做的事。

  “那个时候我在工地上负责施工,搞建筑的就是日夜干,24小时轮番转,我一年80%的时间都是住工棚、睡工地,最长的一次是连续10个月都泡在工地上。”陈伯文回忆。

  工作虽然辛苦,好在待遇并不薄。在世纪之交时一年7、8万元的收入,足以保证陈伯文与家人能在这个城市生活得挺好。

  然而,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给别人‘打工’,缺乏主动权,不自由。盖出来的工程再漂亮,那也不是自己的事业。我骨子里是有创业梦的,年轻的时候经济条件不好,这个梦不敢做、不敢想,但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我觉得我必须出来自己创业,成立自己的企业。”陈伯文告诉记者。

  2006年6月,手握造价员、建造师等一系列与建筑相关资格证的陈伯文顺利加盟省内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取得该公司在安庆成立分公司的资格。即便当时市场竞争已经较为激烈,但陈伯文依旧“虽千万人吾往矣”。

  “建筑这一块讲究‘真招实拳’,当时整个安庆市场有近80家与我们同质的企业,但我不害怕。我有能力、有办法,我就信我自己肯定能把企业做出来。”陈伯文颇为自信。

  这种自信既来源于对自身实力的笃定,也来源于魄力。2018年,谁也没有想到,从事了建筑行当很长一段时间的陈伯文走了一步“跳棋”,一个猛子扎进了大数据的“蓝海”里。

  “许多人觉得我一个‘搬砖’的跑到互联网领域里‘砌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其实一点也不用讶异。我在运营工程造价咨询的过程中发现‘系统’的发展空间大有可为,我们这些企业为了个‘系统’,一年要花很多钱。这个钱与其让别人来赚,不如我自己接下来干。”陈伯文解释道。

  2018年6月8日,一张经营范围为软件服务、计算机系统、大数据处理等的营业执照正式颁发,法人还是陈伯文。两个博士、三个研究生、再加上大股东的身份,陈伯文的创业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从国企到“下海”

  他成就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我们那个时候,创业叫‘下海’,没人会知道下去后会遇见什么。尤其像我这种放着国企的‘金饭碗’不端,跑出去单干,前途更是未卜。”许松国说。


 
图为许松国(右)在车间检查汽车稳定杆。

  见到许松国时,他正在查看一批即将打包发往上海的汽车稳定杆。一千多平方米的车间里,包装人员不间断地操作,许松国在中间穿插往来,一根根黑色的金属杆被他随机拿起复又放下,冷峻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白色的衬衫、灰色的西装裤、无框眼镜……许松国个子不高,身形瘦削,一张黝黑的脸上既能看出农村生活过的痕迹,也能读到他对曾经未卜的前途赌赢了的现状。

  1967年,许松国出生在宿松一户农民家庭;1986年高考,出于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许松国坚持填报省外志愿;1990年,从嘉兴学院审计专业毕业的他,进了铜陵一家公司工作。

  两年后,命运再次“翻盘”,受家庭原因影响,许松国入职我市某大型国企。从审计专员到部门负责人,再到业务主管,最终进入董事会,彼时他的年薪已达到5、6万元。

  在国企从事财务工作的那段经历,让许松国眼界大开。不仅见识到了不同的经济业态,同时也对未来多了一份“为人先”的敏锐察觉。

  “国企肯定要改革,这是大势使然,谁都躲不掉。与其被动等待别人的安排,不如我将命运掌握到自己手里。”这是2000年前后许松国的心态。

  2004年,37岁的许松国终于等来了机会,与三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找到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于是毅然放弃国企高管职位,拿着一次买断工龄的钱和所有积蓄另辟天地。

  “那个时候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经过多轮考察我们发现汽车行业发展前景巨大。所以我们非常肯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汽车销售在中国一定会呈现井喷的态势。”许松国说道。

  2005年6月,打桩机在当时尚未命名的3.9工业园荒地上开启第一声轰鸣,以许松国为代表的四个合伙人,凑了一千万元,让一间仅有3台设备、20个工人的企业在这块土地扎下了根。

  同年11月,许松国的企业生产出第一批汽车稳定杆;第二年,企业年产值就达到了几百万元。

  随着技改力度的加强,市场定位的日趋明朗,十年后的2017年,企业年产值实现八千万元,产品在国内市场占领份额12%,众多国产车企与许松国的企业达成供货意向。

  从1987年提出“私营经济也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到1992年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路径的转变,是所有创业者不得不去关注的问题。

  借力新一轮“好风”,2013年,许松国和老搭档们开始寻找新的项目。这一次,许松国瞄准的是“绿色”产业。2014年,许松国作为股东之一、注册资金5000万元、致力于掌握全球领先的空气和水过滤技术的环境处理公司在3.9工业园建成。现在,该企业又在抢抓央企混改的机遇,在新一轮改革中开拓进取。

  “我们很幸运,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赶上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成就了创业梦想,我们每一步的发展都和时代息息相关,只要不断努力就有希望。”许松国说话时眉毛昂然向上,目光坚定。

关键词:荣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