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长江江豚总数约1012头,与2012年调查数量1045头相比较,江豚种群数量没有显著性变化,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考察还发现,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
长江安庆段江豚分布密度最高
2017年11月10日,由农业农村部组织的“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在汉口江滩武汉渔政码头启动。此次考察持续至去年12月31日,历时52天,路线与2006年、2012年两次科考相同,覆盖了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这是时隔五年,再次开展的全流域长江豚类大型科考,也是“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后的首次长江生态大型科考。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介绍,本次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过半数水域种群持续下降或没有发现,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
考察还发现,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干流内长江江豚喜好分布在坡度平缓的自然岸带或洲滩,种群呈现围绕沙洲分布的特征。鄱阳湖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洞庭湖次之,两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
遏制长江江豚种群急剧下降的态势,农业农村部分别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先后在干流及两湖建立了8处长江江豚就地自然保护区,在长江故道建立了4处迁地保护区,在人工环境中建立了3个繁育保护群体,以及在实验室条件下开展离体细胞培养和保存等研究工作。目前天鹅洲保护区的迁地种群已从1990年投放的5头增长至接近80头,何王庙及安庆西江两处迁地保护区种群数量也分别达到14头、22头。
保护长江江豚 安庆在行动
西江是长江的故道,位于吉阳矶水道,是长江下游典型的鹅头型河道,河道全长约9公里,常水位下平均宽度约300米,平均水深约8.7米,最大水深超过20米。
安庆市对于长江江豚的保护,可以追溯到2007年。2007年,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后,我市设立江豚自然保护区,建成了西江江豚驯养基地和救护中心。2014年1月,安庆长江江豚西江救护中心项目建成并运行,同年4月,安庆市渔业局在长江干流救护了5头江豚,放入西江围网内进行康复治疗,经过6个月精心饲养,5头江豚全部康复,并于2015年6月繁育了一头小江豚。
2016年11月10日,农业农村部(当时的农业部)联合安徽省人民政府在蚌埠市正式启动长江江豚迁地保护行动,并批准从长江干流捕捉10头江豚放入西江。到目前为止,西江长江江豚迁地种群数量已达22头。下一步,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将利用西江优良的自然条件,促进该迁地种群健康生长及自然繁殖,迅速扩大种群数量,以期为后续实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及人工繁育提供后备种源。
近年来,我市强化长江安庆段资源环境保护,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依法打击非法捕捞和破坏长江水域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严格实施禁渔期制度,并通过鱼类增殖放流、开闸纳苗、植被修复来养护和修复长江水域生态。我市还探索和实践社会化参与江豚协助巡护,由渔政部门领导并组织、安徽省长江环保协会执行,目前已有多名自愿退出渔业捕捞的专业渔民成为江豚协助巡护员。
宿松八里江又称三江口,因八里江汇口沿线长江支流水浅,因此这里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处天然的避风与休航港口,而长江里大量的水生物也在此汇集生息憩息,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长江江豚了。今年6月,宿松县汇口镇一批渔民和志愿者自发组建了民间八里江护豚队,巡护长江,观察记录江豚的活动规律,劝阻和举报非法捕捞等破坏水域生态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