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借力好政策 走上脱贫路

图为李琴(左)教贫困户做衣服


图为陈生云夫妻(中)接收脱贫光荣证
 

  对于家庭负担繁重的李琴来说,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好在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她家;对于不幸失去手指的残疾夫妻陈生云和吴小玲来说,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得凭自己的汗水换取幸福生活。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学、不愁医是贫困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扶持之下,贫困户脱贫致富不再是奢望。

  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贫困户家

  家住太湖县城西乡树林村梨河组的李琴今年35岁,年纪不大的她,因为家贫,早早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还未出嫁之前,李琴就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妹妹,都是她努力赚钱的动力。所以,十几岁的李琴便跟着同乡人去福州打工,做裁缝。

  2003年,李琴和汪训才结婚,随后,一双儿女先后降世。但生活并没有因为这件喜事而改变。丈夫身体不好,患有癫痫病,不能外出挣钱,可一双儿女还要抚养,怎么办呢?这个家还得李琴来撑。

  因为没有什么文化,靠着务工、务农赚的钱十分有限,难以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运转,一家人陷入了贫困。“那段时间家庭的重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如果没有后来国家政策的一一落实,我真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李琴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她申请了贫困救助。

  有手有脚,却顶着“贫困户”的帽子,这让李琴心里很不好受,性格要强的她总想着做点什么,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无奈没钱没技术,她只好作罢。

  2016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到了她家,有专门的扶贫干部一对一帮扶,这让她对脱掉“穷帽”有了信心。“为了过上好日子,我开始起早贪黑地工作。”李琴说,那时虽然有一些收入,但对于穷根深种的家庭来说还是远远不够,每个月仍然入不敷出。

  如果没有技术,政府提供人员培训;如果没有资金,小额贷款来相助。看到国家扶贫政策的逐一落实,看到身边不少贫困户渐渐脱贫,李琴心里又泛起了脱贫的涟漪。“虽然我读书少,但我知道扶贫不是等靠要,而是要借助国家的扶贫政策让自己有个更好的发展平台。”

  有了这样的想法,李琴便和丈夫商量起创业来。凭着自己在福州干过裁缝的经历,2016年2月,李琴和丈夫凑钱租下了一个不到40平方米的屋子,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做服装。

  起初,李琴接到的都是小订单,最多也只有两百件的量,但她请不起员工,只能和丈夫两人赶工,从早上7点开始做到晚上12点是常有的事,而每件订单获得的利润不到1元钱。即便如此,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也让夫妻俩看到了希望,鼓舞了他们的脱贫信心。

  2016年8月,在帮扶专干李承斌的多方协调下,李琴搬进了现在的厂房,120平方米,每年租金6000元,一个比较正规的服装厂建立了。

  2017年,经过对脱贫政策的进一步了解,李琴在帮扶专干的指导下,申请了光伏扶贫项目。“在家里的屋顶上安装了太阳能板,每年大约能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想着这么好的事,真是要感谢国家这个好的政策,帮助我们贫困户。”李琴说。

  2017年4月,李琴想着要给服装厂扩大规模,于是申请到了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用来购置缝纫机,又雇用了一些熟练操作的人手,开始了脱贫路上新的一次探索。这也是她人生路上的转折点。

  “对每一批料子我都用心地做,虽然这样利润不高,但是质量好,有次也得到了不少的订单。后来厂子规模大、人手多,我也敢去接大订单了,从原来的几百件到现在的几千件,我的订单数有了质的变化。”李琴笑着说。

  “现在每个订单的收入除去开支,能赚1元钱一件,这让我振奋不已,按照这个步伐,我今年一定能够脱贫。”李琴说,服装厂目前有缝纫机10台,她雇了10个人跟着她一起干,其中也有几个贫困户。“我家能有今天全靠政策好,还有许多人对我的帮扶鼓励,现在我有余力,也要尽己所能帮助那些跟我一样勤勤恳恳的贫困户一起脱贫。”

  多项政策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扶贫政策层出不穷,随着产业脱贫工程、就业脱贫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脱贫工程、教育扶贫、社保兜底脱贫、健康脱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扶贫小额贷款、社会扶贫工程等十大扶贫工程政策的一一落实,很多贫困户就此摆脱“穷帽”,走上致富奔小康之路。家住太湖县汤泉乡吴岭村陈岭组的陈生云、吴小玲夫妻就是如此。

  20多年前,一场疾病夺去了陈生云的右手食指,给他生活带来不便。手指的缺失加上文化技术的欠缺,夫妻俩只能靠外出打工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正月,吴小玲在浙江打工时不慎将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打断了,贫穷的家庭又是雪上加霜。

  妻子生活不能自理,陈生云要照顾她,也不能整日出去做工。“那时感觉天要塌下来了。”陈生云说,他常常一个人抹泪,但是他不能倒下,一家四张口要吃饭啊,况且两个孩子还在读书,到处需要用钱,不想办法怎么行?于是夫妻俩决定回乡,尝试着边适应缺指的生活,边种田过活。

  2014年,借助脱贫攻坚的好政策,陈生云一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省市县各级驻村帮扶单位和乡镇的支持下,陈生云一家先后享受了教育资助、光伏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扶持,一家人不仅住上了新房子,村里还安排他当生态护林员,年收入6000元,加上光伏收入3000元,渐渐地,家里日子开始好转。

  从2015年开始,陈生云靠着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和找亲朋借的3万元,不仅翻种自家2.88亩耕地,还租种了其他人家10多亩荒田荒地,买了12头牛,1台碾米机、1台脱谷机。当年就产稻9000多斤,自己碾米,除了供一家人口粮,卖米收入8400元,米糠养牛省去饲料费3600元。年底卖牛收入8万元。

  经历了从贫困到手头日渐宽裕的日子,夫妻俩没有急于享受生活,而是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花了6万元建了10间牛棚。到2016年底,养了21头牛,2017年卖肉牛收入5万多元,卖牛仔收入2万多元,全年仅养牛纯收入就突破7万多元。加上发展种植业收入、光伏发电、生态护林员工资性收入等,当年年底,陈生云一家实现了稳定脱贫目标。

关键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