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乡愁如诗,村景如画。
金榜大道宽净通畅,来榜河水碧波荡漾,跨河吊桥游人嬉戏,路边河旁花木葱茏,文化广场舞袖翩翩,文化墙上图文并茂,美丽田园瓜果飘香——这里是岳西县来榜镇来榜村。
据地方志记载:来榜老街早在明代起就形成了多家手工作坊的小街,英山、太湖、霍山的土布、药材,食盐、裱纸皆聚散于此地,商贾云集,闻名遐尔。2016年以来,这个深山古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美丽蜕变,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丽生活的“三美融合”蓝图已渐渐勾勒清晰。
美丽生态:要乡愁,不要“六乱”
“前些年有六乱:摊点乱摆、杂物乱扔、杆线乱拉、店招乱设、棚屋乱建、污水乱泼。这几天,有个好几年没回家的亲戚回来说,现在的来榜村,他都不敢认了。”8月20日,来榜村党总支书记汪林国向记者介绍说,来榜村是一个“人口密集大、建设体量大、整治难度大”的老村旧集镇,实现如今“街洁、路阔、灯明、水净、景美”的面貌,得益于民生工程政策好,得益于来榜镇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以及来榜村干群的辛勤汗水。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方便群众”“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面子工程,不搞短期项目”为原则,在充分征求与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先后邀请安徽南巽设计院专家到实地勘察,科学编制《来榜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本着“布局美、颜值高、内涵深,功能齐”的原则,有效引领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通过整治“六乱”行动,该村拆除违建、路边棚,更新商铺店招,整理弱电线杆,新建下水管道和污水收集管网,环卫工程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垃圾“日产日清”。
“确实看得到变化,环境好了,人心情都好些。”来榜村村民汪飞,因患病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由村里出钱给他家房屋外墙进行了装修,他家门前的水泥路也是村里给建的。
现在,来榜村实现了村内主次干道、入户路全面硬化,路路相连、户户相通。村庄绿化也大幅度提升,村旁、路旁、水旁、宅房处处增绿。该村还鼓励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小菜园、小竹园、小果园,把中心村建设成花园村、生态村。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把“留得住乡愁”做为重点建设内容,实行古韵新景交融。对老建筑和上世纪中叶建设的传统村居加以保护,修旧如旧。漫步老街,可以看到青瓦盖、土筑夯砌或土砖垒砌的乡土建筑,那里有农耕文化的农具,如犁、耙、耖、碓、磨、水风车等,有铁匠、木匠、泥瓦匠等古老手艺的现实留存。
美丽经济:要发展,不要“空壳”
“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外表再美丽,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空壳’村。”来榜镇镇长王晓燕告诉记者,美丽乡村建设既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也要形成有造血功能的特色产业,保障美丽乡村的持续美丽。“因此,发展产业一直是来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
而生态恰恰是来榜镇发展产业的最大资本。这是个青山、绿水、乡愁中静静流淌着岁月的古老村庄,这也是一个人们对发展充满渴求的现代农村。
近年来,来榜村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流转土地百余亩,建立茶园、果园、桑枝木耳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周边群众改变传统种植模式,调优生产结构,坚持产业融合。如今,这里的四季精品茶园、果园及温室大棚无一不体现着绿色、文化、创新、有机的现代化农业新理念。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构成了“景村一体、产业生态、文化繁荣、宜居宜业”的山水画乡村。通过发展,该村农民渠道日益拓宽,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万元。
美丽生活:要“物质美”,更要“精神美”
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来榜村投入200多万元,新建了为民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程代理综合服务。农家书屋、文化中心、儿童活动室、党员工作室、文体休闲广场、村卫生室、便民超市等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为民服务中心的建立,让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起来,白天可以运动、读书,傍晚可以歌舞、嬉戏。乡村大舞台上,还常常上演关于移风易俗、民生工程等积极向上内容的文艺演出。
此外,该村还通过村民理事会,组织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利用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法制广场等平台和“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大力弘扬“孝老爱亲,崇德尚法、淳朴友善”的良好村风。
来榜镇党委书记汪训卫表示,今年该镇有来榜、马元、黄泥、花墩、枫树、公山、横河七个村建设美丽乡村,在布局和发展上力求体现出“一村一主题,一村一产业,一村一亮点”的差异化,而最终目标却是一致的:“不仅要从‘物质美’迈向‘精神美’,还要从‘一时美’迈向‘永久美’,实现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