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让乡村回归乡村

  乡村振兴集产业发展、社会繁荣、环境宜居、文化复兴、人气集聚、组织建设完善等内容于一体,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实践领域,必然有着自己的振兴路径。

  既要有“物的新农村”,也有要有“人的新农村”,克服“千村一面”,展现乡土风情,让乡村回归乡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而如何使美丽乡村转化成生产力和竞争力,成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则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又一课。

  原貌整治

  “新建停车广场200余平方米,村部停车场300平方米,村民广场500平方米,新装路灯42盏,拆除危房6户33间房,新建景观塘1处,清淤2处当家塘……”沿318国道到怀宁县石境乡踏水村,遇着村里73岁的老党员陈思茂,便拉着记者讲起“山乡巨变”的故事。

  陈思茂的“如数家珍”缘于对村子的热爱与关心,也缘于村容村貌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发生巨大改观带来的惊喜。

  踏水村党支部书记陈思能告诉记者:“踏水村人口多,但村庄较为分散,集聚度不高,中心村规模较小,辐射能力一般,人均建设用地偏高,配套设施不完善。”

  因此,对于踏水这样一个有着28个村民组,近4000人的大村,中心村的“中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中心村陈二三房村都以粗放式农业生产为主,产业发展分布零散,未形成一定规模经济,中心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近年,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三留守”现象严重,村庄的规划布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风貌、环境绿化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2017年,踏水行政村陈二三房中心村开展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中心村的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就围绕民居改造、垃圾处理、道路提升、饮水安全、厕所改造等实事展开:

  延续村域原先道路网布局,结合相应产业适当增加支路,中心村设置公交站,资源共享,方便村民出行;

  新建农房配建了无害化厕所,既有农房实施了无害化改厕,农户生活污水经管渠收集后集中处理,进行雨污分流;

  针对原有的8个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不及时等问题,按70米服务半径设置垃圾桶,户集、村收、镇转运、县处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旱厕改成了抽水马桶,泥巴路成了林荫道,家门口成了小园林。住在乡下,做梦都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好环境。”在村民陈善满看来,“新农村”是看得到的新与美。

  以陈二三房组为中心村,保留高峰、李竹园等7个自然村。通过拆并引导合并现状人口规模较少的村民组,引导农村产业和农村人口向中心村转移,吸引农民向中心村相对集中居住,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向中心村重点配置。

  陈思能说:“既让‘面子’好看,改变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又使‘里子’舒适,解决厕所、饮水、厨房等老大难问题,还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原色回归

  一台木制纺车前,汪金秀一手持两股纱把端头粘在锭杆上,一手摇动摇柄,主动轮带动锭杆旋转,两股纱纺在了一起。如此反复,一条线很快在她与手摇式纺车的“配合”中成型。

  “摇车和抻线时两只手要紧密配合。纺车摇得匀称,棉线才能抻得细长,棉线缠到锭子上时,摇纺车的速度要慢下来,线才能缠得均匀。”汪金秀手上忙不停,向来人传授着纺线“秘籍”。

  汪金秀家的纺车有百余年历史,如今,纺车在农村也已不常见,在踏水村也仅有几位老人家会这种原始纺织手艺。汪金秀告诉记者,现在纺线都是自己用,但只要有人愿意学,她就愿意教,希望把老祖宗的手艺传下去。

  中心村的景观塘边,近300年的老枫树下,4个石鼓是踏水村人几代人的精神寄托。

  高约60厘米的石鼓重达400公斤,刻有狮子图纹。据村里人说,曾有外人提出以每个5万元的价格购买,被村民们拒绝。石鼓有200余年历史,村民自发保护历史遗存,露天搁置,任凭雨打风吹,并无太大变化。

  村民代代传承保护老物件,留住的是文化根脉,承载的是乡愁寄托。而这正是踏水村所走的保留文化根基的生态之路。

  陈思能认为,每座乡村都有自己的美,“千村一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忌。“乡村要回归乡村。我们在建设中注重乡土性,保留原始风貌,复兴乡土文化,把乡村环境、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结合起来,体现地方特色。”

  一个挨着一个,统一编了号的红薯窖,是踏水村的又一缕“乡土味儿”。曾经,红薯是村民一日三餐的主粮,红薯丰收后,除一部分食用、制干外,大部分需要贮存。深约3米的红薯窖,保证了一年三季都能吃到新鲜可口的红薯。

  “一季红薯半年粮”的时代一去不返,踏水村却仍留存着24个历经百年的红薯窑。至今仍有不少农户将吃不完的红薯放到窖里,随吃随拿。

  此外,村里还筹划建设村级文化博物馆,注重文物、文化、文明在生产、生活、生态中的传承与发展,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护文。

  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保存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留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场所,使美丽乡村转化成生产力和竞争力,这推动“人的新农村”的又一课。

关键词: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