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被誉为“长江精灵”,由于现存数量比国宝大熊猫还少,还被称为“水中大熊猫”。2017年底科考显示长江全流域仅存1012头,其中长江干流仅存445头,而长江安庆段种群数量约145头左右,是安徽省江豚保护的重点江段。
2007年,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批准建立;2014年,安庆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落成运行;2016年,救护中心升级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基地覆盖西江10公里近万亩水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安庆市长江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这也给我市长江江豚保护开启了新局面。
拯救“长江精灵”
9月18日,凌晨4点,公安码头。
凌晨的长江边寂静无声,江面只有往来船只星星点点划过。安庆江豚自然保护区协巡员张贤敏和协巡队其他三名队员,由此出发,向上游方向驶去。
“今天我们巡护的目标是东至东流方向,巡护的内容是检查作业渔船是否有违法捕捞的情况。”张贤敏告诉记者。
凌晨,正是渔民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一些非法捕捞也会出现在这个时间段,协巡队每周例行三次巡查都会选择凌晨出发。
在2017年之前,张贤敏还是一名渔民,自农业部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协助巡护安庆示范点成立之后,包括张贤敏在内的6名专业渔民自愿退出渔业捕捞,成为安庆协助巡护队伍的一员,主要在安庆市迎江区60公里的长江干流江段开展协助巡护工作。
上船查看船只证件是否齐全、是否藏有非法捕捞设备,从公安码头至东流方向,巡护队共上船检查作业船只20余条,行程长达69.51公里,用时3小时56分。
2018年安庆江豚协助巡护员增加至16人,巡护长度从60公里延伸到140公里,覆盖迎江区、大观区和望江县长江段。
自开展长江江豚协助巡护工作一年以来,安庆协助巡护队累计巡护4万多公里,拆除滚钩近3000米,清除迷魂阵70多张,收缴地笼300余个,打击非法电捕13起,劝退非法捕捞近百起。
看似于江豚保护无关的巡护,却是安庆开展江豚就地保护重要工作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长江渔业资源,也给浅滩活动的江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此外,江豚就地保护还包括在长江堤岸设立界碑,确定保护范围,设定重点保护江段,加强渔政管理,打击非法捕捞,加强河口、湖边、浅滩、沙洲等重点江段江豚栖息地保护;在宿松小孤山、望江雷池和大观区皖河口分别设立江豚观测站,为江豚保护研究提供一手资料;对安庆江段重大涉渔工程建设项目,开展江豚与渔业环境生态专题评价工作,采取生态保护措施,维护渔业生态环境等。
“2007年安庆市政府批准建立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以来,通过确定保护范围、打击非法捕捞,建立江豚观测站、强化涉渔工程环评等方面多管齐下,促进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安庆市渔业局局长蒋泽球说。
一系列的保护举措也换来了良好的成效。
“前几年江豚十分罕见,现在我们巡护时,在皖河口常常看见江豚在浅滩嬉戏,观察到的次数明显增加了。”张贤敏说。
“诺亚方舟”
江豚,被誉为“长江精灵”、“水中大熊猫”,在长江边生活的渔民们还清楚地记得它们: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头部钝圆、体形流畅,成群结队在江水中翻腾、跳跃。然而2006年开始第一次长江江豚科考数据却见证了江豚数量的急剧减少。
2006年,第一次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江豚数量约1800头,下降速度6.3%,并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2012年,第二次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约为 1045头,年下降速率超过2006年以前的两倍,为13.7%。
急剧下降的数据使长江豚类研究者不无担忧——长江江豚是否会重复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悲剧。
“导找一个江豚的天然保护区,在开展就地保护的同时,进行迁地保护,为江豚建立一个‘诺亚方舟’,给江豚种群留下希望。”安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道平说,当时已做了最坏的打算。
作为中国长江豚类易地保护开拓者之一,于道平从事江豚保护已经30多年。通地考察,安庆西江作为长江故道,其水质、地理环境、水深等各种因素,无疑是长江下游唯一一处最适合江豚迁地保护的河道。
2008年,农业部批复同意安庆长江江豚保护区建设项目,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推动下,安庆西江长江江豚救护中心项目与2014年1月建成并运行,在西江进行深水围网10亩水面。同年4月,市渔业局在长江干流救护了5头江豚,放入西江围网内进行康复治疗,经过六个月的精心饲养,经体检5头江豚全部康复,并于2015年6月繁育了一头小江豚。
“经过围网江豚康复并生育,这使在西江开展江豚保护的所有人看到了希望。在西江开展迁地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于道平说。
2016年4月,农业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紧急通知,首次将安庆西江列为长江中下游江豚迁地保护基地之一,安庆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工作迅速推进。
2016年6月,农业部长江办向安徽省农委发出了《关于推进安庆西江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工作的函》;同年10月,安庆西江江豚迁地保护可行性论证报告通过专家评审会;同年12月,安庆西江迁地保护和西江救护中心被2016农业部纳入《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自此,安庆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从过去的10亩水面的救护中心,扩大到10公里、近万亩水面,覆盖西江。
西江江豚迁地保护基地成立后,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10名专业渔民组成的西江江豚管护队常年管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和安庆师范大学等科研机构常驻开展科研、考察和观测活动。
“目前,安庆西江江豚保护基地有江豚18头,自然繁殖1头小江豚,计划2020年在西江水域形成30头以上半自然环境下的自然种群、年繁育5头幼崽。”蒋泽球说。
大保护猜想
在于道平看来,影响长江江豚野外存活的因素众多,渔业资源匮乏、非法捕捞、水体污染、航运、建闸筑坝等,这些因素最后带来了一个结果,便是水生生物资源量的减少。而水生生物资源减少,对江豚的生存带来了巨大影响。
“2012年在安庆段发现的8头死亡江豚中,有7头胃中没有一点食物,水生生物的减少让江豚冒险游到危险环境觅食,这无疑给江豚的生命带来风险,而这也是死亡的江豚身上往往伤痕累累的原因。”于道平介绍。
在江豚种群急剧下降的同时,也正是长江环境日益恶化的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大保护提升为战略高度。“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总书记指出。
随着国家和各地对环境保护尤其是长江大保护力度的持续加大,江豚的生存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这让于道平等致力于长江江豚保护的专家学者们看到了希望。
2017年,石化管廊带迁建启动,新建管廊定址城西沙漠洲,与江豚常常活动的区域皖江口相隔不远。在选址之初,有人提出,石化管廊带的落地是否会对江豚活动造成影响,不能成为江豚生存的隐患。
为此,于道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对江豚常年的研究和观测,跟据江豚的习性,给出了管廊选址不会对处于上游的皖河口一带的江豚带来影响的结论,石化管廊带相关工作顺利开展。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大家对环保的关注,尤其对江豚的关注越来越多。这也激励我们做好江豚研究工作。”于道平说。
围绕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安庆市长江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
“1515行动计划”,即围绕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段线发力;
实施“一湖九河”“四湖两河”“黑臭水体整治”等综合治理项目,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全面禁止长江采砂,保持长江河势稳定,保护水生动植物多样性;
营造长江岸线防护林,在长江一级、二级支流源头和汇水区划定生态公益林343.1万亩;
对长江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泊堤岸区域开展全面固废排查,排查问题69处,已完成整改。
……
不仅如此,安庆市还通过长江干流渔民减船转业,实施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加大渔政管理力度,开展渔业秩序专项治理,实施增殖放流等措施修复养护长江渔业资源,也在不断改善着江豚生存环境。
据2017年对长江江豚第三次考察结果显示,长江全流域仅存1012头,在长江干流445头江豚中,长江安庆段占约145头。
“江豚种群的年下降速度从2012年13.7%急速降到不足1%,如同踩了刹车。”在于道平看来,这与近年来长江大保护工作密不可分。而他也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想,“长江大保护力度一直保持十年,不仅江豚的种群会增多之外,已宣布功能性灭绝的白鳍豚或许还有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