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本地快讯 >

帮一把扶一程只为告别贫穷

  “如果我的真情能为贫困家庭带来温暖,我将倍感欣慰;如果我的汗水能给幼苗添上绿意,心中就会升腾希望。”这是宿松县五里乡六圩村第一书记廖应乡的心声。他抓党建凝合力,兴产业促发展,办实事解民忧,让贫困村扭转了长期落后的局面。

  凝心聚力 让组织强起来

  六圩村处于低洼圩区饱受水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2014年被定为重点贫困村。去年6月,廖应乡被选派到六圩村驻村扶贫。不到半年,他跑遍了234个贫困户和40多个自然村组,召开干群座谈会16次,邀请专家和帮扶单位领导到村调研指导130余人次,50多次到县直20多个部门汇报请示,争取各类资金支持200多万元。

  脱贫攻坚是机遇,也是挑战。总投资1.8亿元的省级重点工程“三圩联圩”在该村实施,要拆迁安置119户,高铁建设需拆迁安置120多户,总投资86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的矛盾亟待协调,20多公里畅通工程、村卫生室新建、教育推均要加快推进。

  在廖应乡的坚持下,两委班子形成抓党建促工作的共识,利用三会一课进行学习交流,构筑起“有场所、有制度、有人抓、有经费、有评议、有表彰”的15个党小组活动平台,建立起“总支委员指导、党小组长召集、定期开展活动、分次确立主题、年终评议表彰”的活动机制。党小组活动激发了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培育主体 让产业兴起来

  思想上的藩篱一旦被冲破,希望的田野将会迸发出生机。

  “三圩联圩”省级水利工程的实施,让廖应乡看到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潜力机遇。

  以小型试点、培植示范入手,流转耕地2000多亩,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为脱贫致富提供产业支撑。以生态农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为依托,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起100亩芡实生产示范基地。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每亩增收400元,带动40多户贫困户就业,户均增收1000元。建起两个蛋鸡养殖生产基地,探索出示范基地+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养殖规模达到7万只,全村234户贫困户年增收657元。他还瞄准了低洼地带适宜发展养殖业的优势,鼓励群众发展蛋鸭养殖。利用项目资金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形成以家庭农场为龙头的蛋鸭养殖产业,规模突破8万只,40多户贫困户以水面和扶贫资金入股经营,解决了就业增加了收入,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壮大,纯收入由不足5万元增加到20多万元。

  为了让贫困户有班上、农副产品有销路,他利用老村部旧房建起扶贫车间、公共就业服务中心和电商服务中心。300多平方米的扶贫车间由管理能力强的贫困户牵头创办,村里提供启动资金,解决了13户留守贫困妇女就业。廖应乡还在争取有关部门指导和支持,精心策划电商运营模式,努力让电商成为及时发布市场信息、销售农特产品的新平台。

  真情帮扶 让百姓的心暖起来

  另外廖应乡还与234户贫困户建立了手机联系,成了微信好友。有求必应,急事急办,贫困台账随身带、外出人员打电话、在家对象勤走访成了廖应乡的工作方式。入户走访做到“三看、三问、三议”,看房子安全不安全、看厨房食品足不足、看卧室衣被够不够;问收入来源、问政策知晓度、问忧愁烦恼;议机遇、议出路、议措施。

  得知一位贫困大学生患了抑郁症,廖应乡赶往县城为其办理慢性病卡;他为一名读高三的贫困孤儿写申请救助报告并送往县民政局;带头向困难老党员和特困户捐赠爱心3000多元,争取帮扶单位和爱心人士为特困户、贫困学子献爱心15万余元。

  村卫生室被洪水侵袭,无法使用,廖应乡积极争取县里支持,建起300平方米的新卫生室;村中心小学教学设施落后、活动场所不足,他请求县教育局支持,新建运动场,完善配套设施,村里挤出钱来为教师和学生设立奖教金和奖学金。

  为解决制约六圩发展的交通瓶颈,廖应乡四处奔走求援,如今3.6公里的“雷六主干线拓宽升级”、7.8公里的畅通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廖应乡协助村支两委推进“三圩联圩”工程,苦口婆心做群众工作,使之顺利实施。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修建闸站2处,整治沟渠10.8公里,硬化田间道路4条3.6公里。针对村级小自来水厂饮水质量不达标、供水能力不足,他引进有实力、懂管理的能人,争取安全饮水项目,新建供水泵房、改造管网。圩内灌溉水源未经雨污分流,加之水系不畅,治水净水迫在眉睫。他反复与水利部门专家沟通,把改水、治水作为脱贫攻坚大事……

  如今的六圩,总能感受到一股股强劲的发展热潮,处处生机盎然:田野上,特色果蔬长势喜人;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园区内,涉农电商产销渐旺……一幅幅如诗画卷正在六圩徐徐展开。

关键词: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