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院长,天气预报显示明天小雨,要不要开展作业?”11月13日下午,金银根收到了来自前方农机手的“请示”。秋收以来,金银根就一直忙个不停,不光要组织收割合作社的2600亩水稻,还要调度农机手到外地作业。
现年61岁的金银根,是宜秀区杨桥镇溪安村人圩组村民。种了一辈子庄稼地的老金万万没想到,自己居然会成为了农机大院的理事长,被当地村民戏称为“院长”,家庭年纯收入超过30万元。
老金有5个弟弟妹妹,1981年分产到户后,作为老大的他扛起了家里的重担。“那时,能填饱肚子就是最大的满足。正好,分产到户政策可以吃饱肚子,所以我积极种田。”老金说。种田需要耕牛,2004年之前,老金每年都养两条牛,“牛是个好东西,既可以犁田,还可以下崽卖钱。”
2004年,随着田地数量的增多,老金走上了“以机代牛”的路子。那一年,国家首次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老金贷款1100元买了一辆独轮机,获得国家补贴300元。2005年,老金又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自掏3600元、补贴1400元。2006年至2012年间,他陆续购置了久保田704轮式拖拉机等机械和两台插秧机,流转土地300亩。
到2014年,老金流转土地的数量变成了800亩,还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农机农艺合作社。截至2017年底,老金流转土地的总数达到1600亩,农机数量达到17台(套),合作社土地数量达到2600亩,农机数量超过50台套,并成立了农机大院。
今年5月,老金又购置了一台植保无人机和一台行走植保机。老金告诉记者,农机化过程中,政府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帮了他大忙,平均每台农机补贴的金额超过农机价格的25%。随着农机数量的增加,如今老金和他的农机大院已走上了社会化服务的道路,每逢收获季节,都会组织农机手外出作业。
“远的到过湖北、山东,近的市内各县(市区)都参加过。”老金说,当下正值秋收,合作社的7台联合收割机全部在外作业,每天净收入5000至8000元。在老金的带领下,2017年合作社年净收入近300万元,还带动了周边村48户贫困户脱贫,解决了溪安村30户贫困户就业。
“农业生产,以前是以机代牛,现在是机器换人。”老金说,一方面,现在请人干农活太难太贵、甚至找不到人干,另一方面机械化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所以他认为机器换人是今后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
据市农委农机局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从40年前的“零”达到71%;农机总动力达328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7155台、联合收割机4080台、农用植保无人机285台;农机专业合作社290个;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达35亿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了13.65个百分点,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