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子!老头子!”宿松县佐坝乡碧岭村桃园组两间极不起眼的平房里,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样的呼唤。每每此时,徐经友老人都会放下手中的事立刻赶到妻子吴友姣身旁。
从1985年起,现年75岁的徐经友,始终坚持悉心照料患病在床的老伴,从不厌烦也从无怨言,还一笑而过说“我这都是为了报恩!”而这些均不被外界所知。在他33年如一日照料老伴的背后,到底演绎着怎样的一种人间大爱?近日,笔者带着对徐经友老人的无比敬佩之情,登门拜访了老人。
为老伴“量身定制”轮椅
老伴患病那年才40岁,他42岁。“那时,我在地处宿松复兴套口村的长江河道管理局上班,为方便照顾患类风湿关节炎而无法行走的老伴,我只得把她接到单位住,边工作边照顾她。”令徐经友万万没想到的是,之后,老伴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到1990时,她的手指开始严重变形,双脚不能伸直,吃喝拉撒全靠人伺候。
一次,他从外面巡堤回来晚了,老伴内急,裤子尿湿了。后来,组织上破例给他办理了内退。从此,他回到佐坝乡的老家一心照料老伴。
回忆过去的一幕幕,徐经友仍记忆犹新。“我觉得老伴一天到晚躺在床上不是办法,必须常到外面去看看风景,晒晒阳光。”指着老伴坐的轮椅,徐经友向笔者谈起了他设计轮椅的初衷。
徐经友说,为设计出既能方便老伴乘坐,又能方便老伴在上面用餐的轮椅,他花了不少心思,现用的轮椅同老伴的睡床一样高,只要把轮椅推到床边,老伴不用抬屁股就可以坐到轮椅上;还在轮椅前面,安装了可拆卸的一个支架,上面能放餐具,老伴坐在轮椅上,照旧可以用餐;并在轮椅底部安装了一个撑架,每当轮椅停下来时,只要将撑架拉起,轮椅就能固定在原地。
除此之外,徐经友还为老伴设计了方便在床边吃饭的桌子。让吴友姣一日三餐足不离床,都能舒舒服服地吃到丈夫做的可口饭菜。
33年没走访一个亲友
每天清早一起床,徐经友就开始忙碌,烧水、煮饭,帮老伴穿衣、排便,扶老伴坐上轮椅;接着,给老伴端水洗脸、端饭,餐后喂药;然后洗碗、洗衣服;中午,煮饭、端饭、洗碗;晚上,又接着煮饭、端饭、洗碗,然后给老伴脱衣、洗澡……30多年来,如此循环往复。
30多年来,为了照顾老伴,徐经友很少出村子,没上任何亲友家串过门,一年到头,几乎每天都与老伴形影不离。
“家里吃的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在照料老伴的同时,徐经友还每年种了一亩地的庄稼。如果是去离家不远的庄稼地干活,他就用轮椅把老伴推到地边,边干活边陪老伴聊天;如果是去离家较远的庄稼地干活,他就把写着“张学华”名字和手机号码的卡片放到老伴坐的轮椅上,一旦老伴身体上发生什么紧急状况,人们只要根据轮椅上留的手机号码,就能联系上住在附近的“张学华”过来救助。张学华是徐经友的邻居,也是当地村干部,对徐经友一家十分照顾。
“作为年事已高的老人,能够常年坚持下来,还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一点不发愁,从不说抱怨的话,真是了不起!”采访中,张学华的话语里,无不充满着对徐经友老人的敬佩之意。
的确,与徐经友老人交谈整整两小时下来,在他慈祥的脸上,不但看不出一丝愁容,反而流露出一种豁达、乐观的神情。他说,30多年照料老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是他作为丈夫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我对老伴不离不弃的心永远不会变。”徐经友说。
在人民大会堂当过服务员
在徐经友身上,有着一种传奇般的人生经历。
采访中,徐经友告诉笔者,1959年,当时只有16岁的他,在县机关当服务员。年底,经组织挑选,他被安排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当服务员。期间,他参加过各种级别的会议服务,多次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见过面,还给多个国家领导人端过水。
1962年,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他不得不从北京回到宿松。回家后,他当过生产队队长、大队民兵营长、“四清”工作队队长,1968年被安排到长江河道管理局上班。而这些经历,他从未向外界说过,至今他的儿女们都不知道他在北京的这段经历。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当服务员三年,使我增长了不少见识,更使我懂得去如何感恩,所以现在不管生活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会乐观地去面对。”徐经友说。
徐经友和妻子共生育了5个子女。早在十几年前,常年在外面打工的五个儿女,为减轻他的负担,出钱请人照料母亲,而他坚决不同意。现在,儿女们的经济条件都好了,都想留在家里协助他照料母亲,可他仍不肯,还对儿女们说,只要自己能动弹一天,就自己照料老伴一天,没有人比他更懂得去照料好她。
日常生活中,徐经友不但在饮食起居上对老伴照料得无微不至,而且在精神上对老伴的呵护更是细致入微。他把家里后院打理得像花园一样漂亮,一年四季干净整洁、生机勃勃。